下列作品与评价对应不正确的是: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石头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儒林外史》——一部儒林,终之以琴,滔滔天下,谁是知音
《聊斋志异》——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二次创作指使用了已存在著作物的文字、图像、影片、音乐或其他艺术作品进行再次创作。二次创作并不是把别人的作品剽窃成自己的,而是明显地以某作品作为基调来改编、仿作或加以发展。
根据上述定义,下面属于二次创作的是:
把已经发表的文章结集出版
为某部经典小说写续篇
把别人的文章改动一些文字后重新发表
把老照片翻拍成数字版本加以保存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与新闻有如隔世兄弟,_______。历史作为事实的记载,往往和文学相互补充,而文学的天赋是想象、虚构和夸张。因此,沾上了文学的历史与新闻就像到了岔路口,不光是_______,可能还会走向对立。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情同手足 前途未卜
一脉相通 分道扬镳
唇齿相依 互不相容
休戚与共 各行其是
①中国古代早期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尤其是在先秦时期,可以简单分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代表的典型稻作单一农作物种植制度和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其中,中原地区实施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包括了粟、黍、稻米、大豆等生长条件需求不同的农作物品种。
②中原地区先秦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方面经历了数次重大变化:从裴李岗时期到仰韶时代早期,黍一直是最为重要的农作物资源,对黍这种耐寒、耐贫瘠但产量较低作物的重视,与当时社会以狩猎采集为主,农业种植为辅的生计模式相契合;庙底沟时期以后,更为高产的粟取代黍成为主体农作物,这一时期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来源从狩猎采集转变为农耕生产,而大豆的少量出现可能源于人们对植物蛋白的诉求;中原地区在龙山时期时,稻米和大豆的重要性有了明显提升,显示了本区域对不适于旱作生产低洼地的开发以及通过大豆的种植一定程度恢复地力;二里岗时期,郑州地区小麦数量增多,可能是人力资源充沛的条件下人们为缓解春荒采取的重要举措所致;东周时期,小麦重要性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红小豆的普遍出现,则可能与“两年三熟轮作制”的实施有着直接关系。
③《尔雅·释地》中记载:“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诗经·小雅》中也提及土地“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说明商周时期种植制度中存在“菑”“新”“畲”,虽然各家对这几个词的解读说法不一,但当时存在撂荒、休耕制度是肯定的。在《周礼》中出现的“田莱制”和“易田制”,一方面说明休耕制度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显示已经不再实行一致休耕,而是根据土地肥沃或贫瘠的不同确定休耕的长短。
④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普遍经历了从长期休耕、短期休耕,再到连年复种、多茬复种的过程。而其中土地种植方式的转变,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可供选择的农作物品种,可利用的耕地条件、水源条件,可选用的肥料来源,是否有便利的生产工具,等等。但是向农业集约化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口密度是否已经达到了原有土地利用方式难以满足的程度。我们同样可以从植物考古的相关研究中梳理出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几千年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演变。
⑤裴李岗时期的中原地区,以粗放型的黍为主要作物,农业占比不高,遗址中多见来自森林山麓地区的核果、浆果类植物遗存,几乎不见农田杂草,应该属于长期休耕或“森林休耕”的范畴。这一土地利用方式可能一直延续到了庙底沟时期,随着庙底沟文化的急剧发展,人口和聚落数量大增,河谷平原地区成为遗址的集中分布区,高产的粟代替黍成为主粮,在采集类植物遗存锐减的同时,农田杂草可能开始大量出现,这一阶段土地的利用率明显提高,休耕时长可能大大缩短,我们认为该阶段从“森林休耕”转变为“灌木休耕”。
⑥进入龙山晚期,中原地区迎来了人口和聚落数量的高峰,这一时期气候和降水变动剧烈,大豆在多数遗址的重要性增加,显示了人们对保持土壤肥力的重视,农田杂草在种类上的增多,可能反映了大量新拓荒的耕地或土地休耕时长的进一步缩短,从龙山晚期到夏商时期,可能已经进入了“短期休耕”或“草地休耕”的阶段。至迟在战国时期,我们认为复种制度已经出现在了中原地区,尤其是人口密度最高的河谷区域,一方面铁器和犁耕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豆类作物和小麦的重要性显著提高,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这段文字最适合填入文中哪个位置?
不论是粟对黍的取代,还是稻米、大豆的加入,再到小麦重要性的提升,以及红小豆被纳入轮作体系,都是该地区人们逐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结果。
①和②之间
②和③之间
③和④之间
⑥之后
小麦原本是旱地作物,生长周期长,不适合在英国潮湿的环境种植,即使在罗马人统治时期,这里也只能种植生长周期短、耐湿耐寒的大麦和燕麦。因此,在英国引种小麦首先需要排水,最常见的方式是垄沟排水。9、10世纪,英国首次用重犁,重犁由犁刀、犁铧和推土板组成。犁刀切割地皮,犁铧深耕松土,推土板则起垄开沟。垄背上的水渗流到垄沟,再从垄沟排走。种子撒播在垄背上,地面离水,这种垄作技术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重犁耕作是英国发明的耕作技术
大麦和燕麦是英国的主要农作物
在英国垄作技术有利于小麦生长
英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排水
下列关于天文学说法错误的是:
银河系里存在大量恒星
就整个地球而言,日环食发生次数少于日全食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中大部分水汽
大批流星群闯入大气层造成的电离效应可能使远距离电讯异常
关于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楚辞》以屈原的诗歌为主
《琵琶行》是杜甫的作品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
《儒林外史》反映的是科举制度
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形下,非商业性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形”主要包括:(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2)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3)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4)将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出版发行。
根据上述规定,下列属于合理使用的是:
甲在班级聚会上演唱了戊未发表的一首歌曲
乙将一部英文作品翻译成蒙文作品出版发行
丙公司拍摄公共广场的雕塑作品后,将其制作成图片发行
丁为撰写论文,复印了庚发表在某期刊上的论文作参考
依次填写在甲乙丙三处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刚参加工作,_______甲_______后来回想起来,自己也常常惊讶于那时候的大胆:_______乙_______却居然敢放言高论,_______丙_______
甲:①我为了赶任务开始写一篇关于文学的论文,②我开始写一篇关于文学的论文,为了赶任务,
乙:①对于本国的古典文学缺乏系统研究,对于欧洲文学所知有限,而政治思想水平也很低的那时的我,②我那时对于本国的古典文学缺乏系统研究,对于欧洲文学所知有限,而政治思想水平也很低,
丙:①真是大胆的事。②岂非大胆?
甲①乙①丙②
甲①乙②丙②
甲②乙①丙①
甲②乙①丙②
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应该知道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一项:
艺术家的创作受当时风气的影响
当时风气对艺术家的创作的影响是消极的
要了解一个作者,知道他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是必须的
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文艺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