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大学文学院的课程改革研讨会上,负责语言学教学的朱老师说,在现代语言学中,文学的思维和知识毫无用武之地,这样就不必要求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对文学基础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在语言学专业未来的教学体系中,文学基础课程就应该用其它重要的语言学类基础课程替代。
下列说法如果为真,能质疑朱老师的上述观点的是:
(1)语言学类基础课程难度较大,会导致学生的平均成绩降低。
(2)语言学研究对象之一的文学语言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运用文学思维解读其特点最为贴切。
(3)该学院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大多研究修辞学方向,而修辞学研究需要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
(2)
(3)
(1)(3)
(2)(3)
凡尔赛文学:指在各种公开场合用先抑后扬、明贬暗褒的手法,故作低调,实则自我炫耀的说话方式。
下列属于凡尔赛文学的是:
邻居家的电脑出了故障,打来电话求助。李先生告诉他:“我对电脑真是一窍不通,平时出了问题,都是秘书帮着解决的,我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
刘先生经常向别人讲述:“我一点也不擅长写作,去年随手把高中时写的一篇小说投到网络平台,没想到点击量超百万,到现在我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朋友们很羡慕郑先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他多次解释原因:小时候家里很穷,晚上经常一碗稀粥就权当晚餐,为了不挨饿,只好早睡早起,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小张向参加聚会的高中同学说:“我家住在小山脚下,附近没有几户人家,周围很幽静,有时会有松鼠闯进后院,只是离市中心有点远,交通不太方便”
艺术创作世界没有“安慰奖”,作品自身的水准远比空谈“磨剑”的口头功夫来得重要。更何况有些标榜的“年数”,还未必真实。所以套用一句当下的流行语:少一些磨剑,多一些真诚。当然,这绝对不是说文艺作品不需要反复打磨;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文艺作品需要真诚与耐心的打磨,我们才更应该对那些放卫星般的“数年磨一剑”说不,因为它将真正打磨作品的心血廉价化了——如果一个人用几个月把自己十年前想到的点子写出来就算是十年磨一剑的话,那些真正在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一遍遍呕心沥血、钻研雕琢的人,我们又该如何赞扬他们呢?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文艺作品不需要长时间打磨
标榜数年磨一剑都缺少真诚
作品耗时与创意起始点无关
作品价值无需强调创作艰辛
机械表演,是指对作品的表演使用机械设备予以公开播放的行为,不包括公开放映电影和通过广播传播作品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属于机械表演行为的是:
甲超市使用电视机公开播放存在电脑里的歌曲
丙美术馆公开展览一大批书法作品和摄影作品
丁商场通过幻灯机公开再现存在电脑里的电影
乙电台在广播节目播出同时,在网上同步播出
下列关于绘画作品的描述错误的是:
《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初秋的景色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早期的代表作
《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法国七月革命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写的是杨玉环出游
对下列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兰亭序》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纪念“安史之乱”中罹难的亲人而作
《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浙江富春江一带的山水景观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景象
下列作家与其作品中所展现的地域对应错误的是:
鲁迅——《阿Q正传》——绍兴
沈从文——《边城》——湘西
汪曾祺——《受戒》——高邮
莫言——《红高粱》——东北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诗经》最初是配乐的歌词
《庄子》中记载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神话
《楚辞》由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编撰而成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
阿耐的《都挺好》延续其《欢乐颂》的都市情感、代际相处、职场生存等热点话题,将《欢乐颂》中安迪的智慧与樊胜美的身世集于女主角苏明玉一身。不仅令都市女性________,也成功将原本站在不同角色背后的读者的注意力归拢起来。网络文学多以皇帝娘娘、天外飞仙为主角,可谓玄幻、穿越竞放,阿耐的这些作品就显得有些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组是:
触景生情 特别
心照不宣 孤立
抚今追昔 低调
心有灵犀 朴素
钱学森曾提出一个问题,后来被称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他当时只是针对科学研究而言,但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很多领域。比“钱学森之问”更为具体的问题是:相对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我们的经济总量,相对于我们的教育投入,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
创造性思维首先来源于知识,这似乎没有争议。不过,对知识的界定需要更多思考。我们说的知识通常指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知识也应该包括跨学科知识、跨领域知识、跨界知识。创造力多产生于学科交叉和融合。所以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一个回答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问题,我们的学生过多局限于专业知识,而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而这些往往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来源是好奇心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________________”。他还说过,“________________”,在我们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中,这些知识以外的因素通常不受重视。知识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比较简单,通常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多而增多,但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则更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会递减。这是因为,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难怪爱因斯坦感叹过,“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分析是对的,那么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二个回答是: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限制了创造性人才的必要因素——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来源与价值取向有关,也就是与追求创新的动机和动力有关。创新的动机有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和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每一个后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能够在短期带来奖励。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见到成效。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源于一种内在动力,源自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渴望,一种发自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回报和社会的奖赏。现实情况是,具备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备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具备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寥寥无几了。然而,科学和社会的殿堂中如果没有他们,就不成其为殿堂。所以,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是:我们之所以缺乏创造性人才,除了知识结构问题和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心态,这样的价值观很难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根据作者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作者所赞成的价值取向:
清静寡欲,随遇而安
不追求功利的自我实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