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必应古代文明小测试”的相关试题
201/1000
单选题

小伟参加英语考试,共50道题,满分为100分,得60分算及格。试卷评分标准为做对一道加2分,做错一道倒扣2分,结果小伟做完了全部试题但没及格。他发现,如果他少做错两道题就刚好及格了。问小伟做对了几道题:

A

32

B

34

C

36

D

38

正确答案:D
正确率:57.1%
易错项:A
知识点:方程思想,计算问题(不要用)
来源 【2013-河北-047】 展开解析
202/1000
单选题

S省“明星杯”篮球大赛开赛在即,教练要从小张、小李、小王、小赵、小田5人中挑选两名球员充实上场阵容。考虑到队员之间的最佳配合,教练做出如下五点决定:
(1)如果小张不上场,那么,或者小李上场或者小王上场;
(2)如果小李上场,则小赵上场;
(3)要么小王上场,要么小田上场;
(4)如果小赵上场,那么小田不上场;
(5)小田一定要上场。
据此,可以推出:

A

小张上场

B

小李上场

C

小王上场

D

小赵上场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3.3%
易错项:B
知识点:翻译推理
来源 【2010-江苏C-062】 展开解析
203/1000
单选题

表面为六种不同颜色的一个长方体,被分割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小正方体,如果在这些小正方体中,每面都不带颜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11个,那么有且仅有两个面带颜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多少?

A

52

B

48

C

44

D

32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9%
易错项:C
知识点:几何问题
来源 【2015-江西法检-068】 展开解析
204/1000
单选题

万圣节即将到来,哥哥给艾丽一些钱让她去商店买节日小装饰品,艾丽来到商店,南瓜灯18元一个,小怪兽14元一个,如果单买南瓜灯钱正好用完,如果单买小怪兽钱也正好用完,那么,哥哥给艾丽的钱数为:

A

266元

B

342元

C

459元

D

504元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0.6%
易错项:C
知识点:约数、倍数
来源 【2016-吉林乙-052】 展开解析
材料

根据今天的考古发现,公元前3000年前的苏美尔人就开始酿造啤酒了,对苏美尔人来说,啤酒被称作“kas”,也就是“嘴巴渴望的东西”。在古埃及,啤酒被当作报酬支付给那些建造金字塔的工人们。对古埃及人来说,拥有一座啤酒坊就意味着幸福。古时的人们可能因为啤酒而联系在一起,在那些非自然的聚居地聚集到一起,定居下来,形成城市。到今天,写作《啤酒圣经》的兰迪·穆沙认为,啤酒有助于人们磨去棱角,变得温和。而使得城市更适宜居住,啤酒相当于城市的“社会润滑剂”。饮用啤酒的生活方式,或者说社交方式,从两河流域以及金字塔奇迹开始就嵌入了人类的文明史。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围绕农业源起的研究,已经诞生了许多发现,也证实了这一假说:农业的开始乃至城市社会或者人类文明的诞生,确实与啤酒有关。
当大约一万年前冰川退去,成片野草出现,首先在“肥沃的新月区”,人类开始发现有些野草可以培育得穗粒更大、淀粉更多、以便食用,就是各种谷物,包括了小麦、大麦和燕麦等。对基因图谱的研究表明,大麦首先在今天的以色列-约旦一带被种植,然后伊拉克的库尔德斯坦、伊朗的西南部,然后逐渐扩散到埃及、摩洛哥,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喜马拉雅山区。在这些最初的大麦种植区也发现了最早的啤酒,如苏美尔人石刻的啤酒酿造和饮用场景,埃及金字塔周边的啤酒遗迹。
最关键的,人们为什么要种植谷物?小麦可以做面包,大麦可以酿啤酒,这些似乎是天然的食物来源和加工方式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并且影响着人类文明和生活方式?要知道,直到今天,世界上仍然有许多人对谷物过敏,不得不食用专门“不含麸质”的加工食物。人类的基因并不是天然适合谷物的。
人类学家和脑科学研究者们揭开了这个谜。宾州大学的人类学者SolomonKatz和博物馆学者MaryVoigt在198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面包与啤酒》,颇有开创性地指出,谷物和牛奶一样都包含一种外啡肽,能够起到镇痛、安抚紧张的作用,而且效果比牛奶所含的外啡肽还强。人们对后者的研究比较多,早就证实喝牛奶对婴儿有减少啼哭的镇静作用,这可以解释晚上临睡前喝一杯牛奶的镇静功效确实存在。只是,传统上牛奶并非成年人的常有饮料,而谷物却能起到相同的作用,这对人类社会的聚居和政治社会的形成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从膳食品种的热量和蛋白质来说,谷物未必是人类的最佳选择。种植谷物还意味着两次收获期之间可能面临饥荒。但是,谷物特有的外啡肽却以大脑奖励的方式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让人变得温和而更具社会性。这可以帮助人在那些谷物种植区安顿下来,结成村庄。谷物还以其便于衡量财富的量化特性,即所谓多少石或蒲式耳计算的收获和交易,促进着贸易、分工和财富积累,规模约为一万人的最小城市便在农业开始的同时成为可能。
而大麦,因其外壳自然附有的酶,如同葡萄外皮的酶一样,天然适合发酵,也天然有利于吸附、过滤杂质,从种植的一开始似乎就被利用来酿酒而非食用。大麦发酵为啤酒,进一步强化了谷物的镇静功能和幸福意义,奖励着人类农业种植的选择。

205/1000
单选题

根据本文内容,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啤酒有关的原因是:

A

种植酿造啤酒所需的谷物促进了人们发展农业,形成聚居

B

在人类最早的大麦种植区都发现了啤酒遗迹

C

牛奶并非古人一直可以获得的饮料,而啤酒可以发挥相同的功用

D

啤酒在古代可以作为报酬直接支付给劳工从而促进文明发展

正确答案:A
正确率:64.7%
易错项:C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23-上海A-018】 展开解析
206/1000
单选题

下面不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是:

A

巴比伦

B

埃及

C

雅典

D

印度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4.4%
易错项:D
知识点:世界历史
来源 【2009-黑龙江A-013】 展开解析
207/1000
单选题

很多人认为大飞机比小飞机更安全,更愿意选择乘坐大飞机,因为大飞机飞得很平稳,而小飞机常常会有颠簸。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

A

飞机颠簸的原因是气流的扰动,气流扰动不会影响飞机安全

B

某航空公司统计显示,小飞机的准点率低于大飞机的准点率

C

飞机在对流层飞行时颠簸最剧烈,小飞机主要在对流层飞行

D

飞机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设备的可靠性,与飞机的大小无关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7.4%
易错项:D
知识点:加强支持型
来源 【2020-浙江A-084/浙江B-069】 展开解析
208/1000
单选题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下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
②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
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⑤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A

2

B

3

C

4

D

5

正确答案:D
正确率:52.2%
易错项:C
知识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 【2024-联考/贵州-001】 展开解析
材料

①今天,世界上超过15亿人使用筷子,也就是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用筷子进餐。西方学者林恩·怀特等人根据取食方式,将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分别是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所构成的三大饮食文化圈。筷子取食方式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筷子的发明地中国更是典型代表。

②但是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

③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在汉语中,“饭”泛指所有煮熟的谷物;在现代语境中,“饭”通常指的是“米饭”,也有可能指其他谷物煮熟的“饭”。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在汉语口语中,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有的方言中直接称为“下饭”。由此可知,“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④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⑤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这是一种适合该地区气候的作物,既耐寒又抗涝。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像有黏性的稻米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⑥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到了汉代,由人或动物带动的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这可能是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在研磨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小麦加工方法之前,中国人煮食完整的小麦,即“麦饭”,至少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到“粉食”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⑦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由于选用了来自越南的早熟新品种,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209/1000
单选题

如果穿越回古代,根据本文,看不到下列哪一情景?

A

东汉人用石磨将小麦研磨成粉

B

战国时的秦兵以小米为食

C

春秋时的晋人以箸为主要饮食工具

D

清代人以合食方式聚餐

正确答案:C
正确率:73.6%
易错项:B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21-国考副省级-056】 展开解析
210/1000
单选题

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指:

A

骑马

B

杂技

C

驾车

D

防御

正确答案:C
正确率:9.1%
易错项:A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10-北京-007】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