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必应古代文明小测试”的相关试题
材料

xingguang

xingguang

101/1000
单选题

以下批次中,公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数量占同批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比重最高的是:

A

第二批次

B

第三批次

C

第四批次

D

第五批次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4.5%
易错项:C
知识点:现期比重计算和变形
来源 【2025-国考行政执法-122/国考地市-111】 展开解析
102/1000
单选题

下列古代著名战役与成语对应正确的是:

A

涿鹿之战:草木皆兵

B

牧野之战:阵前倒戈

C

长勺之战:投鞭断流

D

马陵之战:破釜沉舟

正确答案:B
正确率:39.5%
易错项:C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17-重庆下-053】 展开解析
103/1000
单选题

下列古代宫廷建筑与帝王对应错误的是:

A

鹿台——秦始皇

B

台城——梁武帝

C

思子台——汉武帝

D

大明宫——唐玄宗

正确答案:A
正确率:36.3%
易错项:D
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来源 【2016-联考/安徽-007】 展开解析
104/1000
单选题

某单位派出小李、小王、小杨、小张四人参加技能比赛。小李和小王的得分之和大于小杨和小张的得分之和,小李和小张的得分之和大于小王和小杨的得分之和,小王和小张的得分之和大于小李和小杨的得分之和。
由此可以推出,四个人中得分最低的是(   )。

A

小李

B

小王

C

小杨

D

小张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7.9%
易错项:B
知识点:复言命题
来源 【2024-广东-055】 展开解析
105/1000
单选题

小伟从家到学校去上学,先上坡后下坡。到学校后,小伟发现没带物理课本,他立即回家拿书(假设在学校耽误时间忽略不计),往返共36分钟,假设小伟上坡速度为80米/分钟,下坡速度为100米/分钟,小伟家到学校有多远:

A

2400米

B

1720米

C

1600米

D

1200米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2.4%
易错项:B
知识点:行程问题
来源 【2014-河北-043】 展开解析
106/1000
单选题

下列与古代政治制度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唐朝的决策机构为军机处

B

宋朝的最高行政机构为中书省

C

明朝废除了中书省,设置内阁

D

元朝在地方一直设置有节度使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4.5%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来源 【2020-四川上-005】 展开解析
107/1000
单选题

关于古代思想家,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A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荀子

B

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

C

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

D

摩顶放踵利天下——墨子

正确答案:A
正确率:25.0%
易错项:B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16-联考/安徽-006】 展开解析
108/1000
单选题

我国古代有五行之说,指的是:

A

青、黄、赤、白、黑

B

仁、义、礼、智、信

C

金、木、水、火、土

D

官、商、角、征、羽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5.7%
易错项:D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08-内蒙古-115】 展开解析
109/1000
单选题

关于古代建筑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华表是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装饰用的巨大石柱

B

水榭是建于池边或水边的仿船型建筑

C

照壁是起遮挡、屏蔽作用的墙体

D

城阙是城门两旁的瞭望阁楼

正确答案:B
正确率:32.1%
易错项:C
知识点:我国古代科技常识
来源 【2022-四川上-010】 展开解析
材料

①1928年,洛阳金村的古墓里出土了数千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有一面镜子,上面雕镂着一个披甲执剑、头上戴冠的武官。有趣的是,冠两侧都插着羽毛,专家认为那是一种名为“鹖”的鸟的尾羽,这种冠就叫“鹖冠”。“鹖冠”是战国到汉代时武官所戴之冠,鹖鸟生性好斗,至死不却,因此武官佩戴鹖冠,以此昭示英勇气概。

②武官戴“鹖冠”,文官的冠则叫“进贤冠”,代表文官有举荐贤能的义务。那么“进贤冠”又有怎样的装饰呢?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个画面:两位身穿袍服的文官,头戴“进贤冠”,耳旁像簪花一样插着一支笔,这种装饰叫作“簪笔”。“簪笔”是汉代的一种制度,文官上朝奏事时,要在奏牍上书写,写完之后笔没处放,就插在耳边,久而久之就成了服制的定规。“簪笔”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名称也由“簪笔”变成“垂笔”。

③在古代男子的冠中,最尊贵的是“冕”。“冕”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也叫做“冕冠”。“冕冠”每个部分的形制都有特殊意义,比如其顶盖叫作“冕板”,一般为长条形,前圆后方,后端又比前端高出三厘米左右,这是象征戴冠者的匍匐形态,表示对天地宇宙的尊崇;“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叫做“旒”,一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十二旒,其余按等级递减为九旒、七旒和五旒。在“冕板”的两侧还垂有两根丝带,下端分别系着一枚丸状玉石,名曰“充耳”。“旒”与“充耳”的设计也有用意:“旒”用来“障视”,“充耳”用来“止听”,这是提醒人们在庄严神圣的祭祀场合,不看不正之物,不听不正之语,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即由此而来。

④冠冕形制如此复杂,却还不是极限。北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为了将自己与现任皇帝区分开来,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但是旒数多了,走起路来更得小心翼翼、缓步而行,其实这也正是戴冠冕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让人端正行走。身形一端正,人就显得有气派,这就是所谓“冠冕堂皇”。

⑤当然,“冠冕”不仅仅是为了“堂皇”。《礼记•冠义》中说“冠者,礼之始也”,这是古人重视冠冕的主要原因。“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古代帝王稳定社会的手段。礼有如此宏大的意义,作为“礼之始的冠当然意义非凡。所以在古代,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古书上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在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还没有这个资格。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以示成年,而后才能被赋予贵族子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冠礼极其复杂,单是加冠仪式就要举行三次,每次戴的冠都不一样,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也分别象征着“士”的日常、战争和宗教生活。

⑥冠的象征含义既然如此之多,那么可想而知,冠是不能乱戴的,乱戴就意味着不尊礼。《左传》曾记载过一桩“失礼”之事:卫国国君请两个大臣来朝中喝酒,两个大臣早早就穿着朝服在朝中等候,国君却忘记此事,跑到园子里打猎去了,两个大臣只好到园中见他。国君听闻,戴着打猎的皮弁就出来了,惹得两位大臣十分愤怒。由此可见,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所以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其意不仅在于要衣冠周正,还在于要符合礼仪。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即将战死的时候,也要将自己被打落的冠系好,所谓“君子死,冠不免”。在死亡面前,子路还要结缨正冠,这在现代人看来未免太过迂腐,但这正是当时所崇尚的君子品格,也说明服饰制度对经国治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么一想,“冠冕”确实要“堂皇”。

110/1000
单选题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符合古代礼制的是:

A

庶人阶段的男子在二十岁时要举行隆重的冠礼

B

贵族男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戴之冠为“缁布冠”

C

诸侯国君不必像大臣一样严格遵守服饰礼制

D

天子在祭祀时必须戴着有二十四串垂旒的冕冠

正确答案:B
正确率:81.1%
易错项:C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20-国考副省级-054】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