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政策的尺度要和人性的尺度①。人性的弹性有多大,政策的松紧程度就有多宽。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学的“理性行为人”在很多情况下都过于理想了,人的行为很少是非黑即白的简单数字可②的。要了解现实中的人性有什么特点,恐怕得求助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DanAriely教授在自己学校的本科生中做了个实验。学生宿舍的过道里有个公用冰箱,Ariely在里面放了一排罐装可乐,又在旁边放了一个盘子,上面有几张一元钞票。宿舍门口的自动售卖机里也有可乐,每听一元。过了几天,放在冰箱里的可乐少了好几罐,盘子里的钱却没动。拿可乐的学生明显知道这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原则上算偷,但他们只偷可乐不偷钱。
乍一看很奇怪,一听可乐和一元钱的价值不是相等的吗?正是这点小蹊跷,说明人们在衡量价值的时候,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在金钱价值之上再附加一个“道德价值”。偷可乐没什么大不了。偷钱就是道德问题了。
那么欺诈呢?也有不由自主的道德界限么?Ariely为此设计了一个“作弊测验”。他让受试者在很短时间内做20道难题。到时间后报告自己做完了几道。他故意制造了一些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安全”作弊。作弊者以为自己不会被抓到而谎报题数。这些人都不知道别人完成的情况。Ariely统计了一下,在严格监视的条件下,大家平均能完成的题数是4道,而谎报者平均在6道左右。多数谎报者都只往上加了两三道,没有一个人谎报20道的。这个结果也很有趣,有机可乘之时大多数人都会撒点小谎,但也都会自我约束,不把谎撒得太离谱。
这意味着,人们确实难抵诱惑,但也不轻易越界。也许这两个例子还没法直接证明偷可乐和谎报成绩的人是在遵守道德底线,而不是因为一元钱和做完全部题目的诱惑力不够。当他们面对更多金钱和更大奖励时,难保不会做出什么丢脸的事。
另外两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Greene和Paxton做了一组脑成像实验,看看受试者在有机会撒谎时,大脑活动有什么特点。人脑靠近前额的部位有几个脑区主管“自我控制”,分别叫做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皮质和腹内侧前额皮质,它们通常在人做困难决定时被③。Greene和Paxton想要验证的假说是这样的:当人有机会撒谎并且撒谎比诚实有利时,撒谎就成了一种诱惑,而拒绝这种诱惑的过程是一个做决定的过程,会激活“自我控制”区域。相对地,那些撒谎的人接受了诱惑,“自我控制”区域不用那么努力去做决定,激活的程度就会轻很多。
实验结果让两人吃了一惊,跟他们预想的刚好相反。那些“自我控制”区域在坚持诚实的人脑中激活度完全不显著,反而在撒谎的人脑中高度显著。他们由此提出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假说:有没有可能保持诚实是人的一种天性呢?而正因为撒谎违反了这种天性,才需要“自我控制”区域做出抉择;保持诚实的人表面上是放弃了可能的利益,但行为和大脑的自然反应没有矛盾,所以不需要“自我控制”区域的干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良心不安”这种用来谴责撒谎者的词汇也是有据可依的了。
看来,在普罗大众身上,人性也许没那么极端,诚实守信可能和趋利避害一样是天性使然,而不仅仅是道德和环境的外在约束使然。我们爱贪小便宜,但不唯利是图;有机可乘时像Kahn先生那样撒个小谎,并不意味着内心就没有犹豫。也许未来的经济模型中可以有不那么绝对的变量,它们指导的经济政策能把人性的善恶两面都④考虑范围。
本文的主旨是:
人性的善恶决定了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难度
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考虑复杂的人性因素
人性不是两极化的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完全求助于心理学的研究
为什么地球、太阳等亿万个星球,亿万年来能在宇宙间相安无事地运行而不发生冲撞呢?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磕磕碰碰的事呢?人文专家告诉我们,地球、太阳等亿万个星球都运行在自己的轨迹上,都走在自己的路上,而我们人类却非如此。有的人见别人的路好走,就想去走别人的路;见别人的路近,就要去抄别人的近路。放着自己的路不走而去挤别人的路,怎么会不发生磕碰和碰撞呢?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人文专家的言论:
每个人的路都应该是独特的,不应该交叉重叠
每个人的路都是独特的,但总有交叉重叠的部分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磕碰和冲撞再平常不过
人与星球并不相同,何况星球也有磕碰和冲撞的时候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和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未解开一个谜团——为什么我们会忘记童年发生的事情?这是人生之中最无忧无虑、最快乐的时光。目前,两位科学家认为他们揭开了谜底。他们指出,生命初期大脑记忆中枢的细胞快速生长,这意味着早期存在的大脑记忆细胞之间的关键性连接将被更新替代,因此,人们童年时期的记忆就不太可能恢复。他们认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很少有对幼年时期的回忆。实际上,无法回忆起童年生活的细节也具有一定的好处,它能使人们不会经常回忆起婴儿时期发生的一些不愉快事件。
根据这段文字,童年回忆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大脑记忆细胞快速发育
记忆随时间而模糊消退
生命初期语言能力较低
儿童具有自我保护机制
斜木桶理论是指如果木桶被搁置在一个斜坡上,那么决定盛水量的不是最短的木板,而是最长的木板。按照斜木桶理论,人们可以在不完善的游戏规则中积极寻找一个斜坡,以此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体现斜木桶理论的是:
某大学生在校期间成绩名列前茅,积极效仿比尔·盖茨,在大二时选择退学在计算机领域进行创业
某房地产企业从前年开始盲目跟风造车,却难以突破造车技术壁垒,于是今年决定放弃造车
大学生小李是班长,他天资聪慧、刻苦好学,有着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奉献精神,本科毕业后顺利考取了选调生
高中生小王的英语和语文成绩经常不及格,但理科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后来在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牌,成功保送至某名校
有人提出,政策的尺度要和人性的尺度①。人性的弹性有多大,政策的松紧程度就有多宽。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学的“理性行为人”在很多情况下都过于理想了,人的行为很少是非黑即白的简单数字可②的。要了解现实中的人性有什么特点,恐怕得求助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DanAriely教授在自己学校的本科生中做了个实验。学生宿舍的过道里有个公用冰箱,Ariely在里面放了一排罐装可乐,又在旁边放了一个盘子,上面有几张一元钞票。宿舍门口的自动售卖机里也有可乐,每听一元。过了几天,放在冰箱里的可乐少了好几罐,盘子里的钱却没动。拿可乐的学生明显知道这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原则上算偷,但他们只偷可乐不偷钱。
乍一看很奇怪,一听可乐和一元钱的价值不是相等的吗?正是这点小蹊跷,说明人们在衡量价值的时候,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在金钱价值之上再附加一个“道德价值”。偷可乐没什么大不了。偷钱就是道德问题了。
那么欺诈呢?也有不由自主的道德界限么?Ariely为此设计了一个“作弊测验”。他让受试者在很短时间内做20道难题。到时间后报告自己做完了几道。他故意制造了一些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安全”作弊。作弊者以为自己不会被抓到而谎报题数。这些人都不知道别人完成的情况。Ariely统计了一下,在严格监视的条件下,大家平均能完成的题数是4道,而谎报者平均在6道左右。多数谎报者都只往上加了两三道,没有一个人谎报20道的。这个结果也很有趣,有机可乘之时大多数人都会撒点小谎,但也都会自我约束,不把谎撒得太离谱。
这意味着,人们确实难抵诱惑,但也不轻易越界。也许这两个例子还没法直接证明偷可乐和谎报成绩的人是在遵守道德底线,而不是因为一元钱和做完全部题目的诱惑力不够。当他们面对更多金钱和更大奖励时,难保不会做出什么丢脸的事。
另外两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Greene和Paxton做了一组脑成像实验,看看受试者在有机会撒谎时,大脑活动有什么特点。人脑靠近前额的部位有几个脑区主管“自我控制”,分别叫做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皮质和腹内侧前额皮质,它们通常在人做困难决定时被③。Greene和Paxton想要验证的假说是这样的:当人有机会撒谎并且撒谎比诚实有利时,撒谎就成了一种诱惑,而拒绝这种诱惑的过程是一个做决定的过程,会激活“自我控制”区域。相对地,那些撒谎的人接受了诱惑,“自我控制”区域不用那么努力去做决定,激活的程度就会轻很多。
实验结果让两人吃了一惊,跟他们预想的刚好相反。那些“自我控制”区域在坚持诚实的人脑中激活度完全不显著,反而在撒谎的人脑中高度显著。他们由此提出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假说:有没有可能保持诚实是人的一种天性呢?而正因为撒谎违反了这种天性,才需要“自我控制”区域做出抉择;保持诚实的人表面上是放弃了可能的利益,但行为和大脑的自然反应没有矛盾,所以不需要“自我控制”区域的干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良心不安”这种用来谴责撒谎者的词汇也是有据可依的了。
看来,在普罗大众身上,人性也许没那么极端,诚实守信可能和趋利避害一样是天性使然,而不仅仅是道德和环境的外在约束使然。我们爱贪小便宜,但不唯利是图;有机可乘时像Kahn先生那样撒个小谎,并不意味着内心就没有犹豫。也许未来的经济模型中可以有不那么绝对的变量,它们指导的经济政策能把人性的善恶两面都④考虑范围。
阅读全文推断,经济学中“理性行为人”的特点是:
行为具有价值取向的单一性
唯利是图是人类的天性
人性是复杂的
人性是不可以被简单模拟的
很多人都喜欢将自己眼中的世界分门别类,并用固有的认知打上标签。这种“刻板印象”的存在,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认知________,但也将我们的思维框定到已有的版图中,周边世界千变万化,而我们却在熟悉的境地里________、停滞不前。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层次 泥足深陷
水平 闭门造车
效率 固步自封
能力 一意孤行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一口号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它提醒人们注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以下哪项与这句口号的提出者的想法最接近:
在宇宙中,其他的星球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在宇宙中,即使有其他的星球适宜人类居住,人类也无法迁往那个星球
人类不可能找到比地球更适宜自己居住的星球了
只有温暖的阳光和充足的雨水才可以生存
中国有许多文学作品传世至今经久不衰,这与几千年文化铸就的百姓心中的“格式塔”是深深关联的,即使是悲剧也要想方设法找到一个美满的结局。也因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文学的,文学所描绘出的天堂生活、人间仙境虽遥不可及却深深扎根在百姓的生活中——期待明天会更美好。
对这段话中“格式塔”的理解,以下最准确的是:
文学作品中的美满结局
文学所描绘的天堂生活、人间仙境
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想象与向往
把悲剧转化为美满结局的偏好
减少死刑并不是意味着可以钻空子或漏洞,实际上任何国家废除死刑的条件之一就是这个国家的司法公正达到一个程度,否则人们对司法没有信心,人们就会希望判处更多的死刑,所以说这是相辅相成的。
上述文字中的“这”指的是:
减少死刑和钻空子
减少死刑和国家的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和人们对司法的信心
废除死刑的条件和司法公正
当我们不再为穿衣吃饭等基本需求发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不仅关注食品、安全、疾病、健康等离我们很近的东西,也开始关注那些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又根植于内心深处的需求。它们或是短小精悍的科普故事,或是数据精准的百科知识,亦或就像中国人过春节,围观一场充满期待的科学盛宴。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从中寻找到探索的乐趣。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关注内心需求将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科学将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讲座将构成节日期间的亮丽风景
人们将开始享受探索深层心理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