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的流行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的镜像。“抗美援朝,大跃进,大炼钢铁,上山下乡,样板戏”等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反映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的时代特征。“下海,商品经济,摸着石头过河,特区"等词语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思想的大转变。进入90年代后,“ok!酷,粉丝”等外来词汇的音译或直接使用充分体现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郁闷,杯具,给力,蓝瘦香菇”则表达了人们复杂多元的情绪倾向。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社会结构调整提供了流行语的发展空间
流行语往往是可变的,流行是短暂的,影响面是广泛的
流行语既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逃避和猎奇的强烈表现
流行语是时代价值观的表征,反映着社会群体的普遍心态
下列源自《史记》的成语与其具体出处对应错误的是: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
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史记•平原君列传》
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面包坊促销,面包打8折,晚上八点以后再打8折,某人晚上八点半去买面包,共付了30.72元,这些面包的原价是:
85元
40元
48元
50元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韩愈诗句中的桂林_______,如今我终于得以启程,背起行囊去桂林。到了桂林,迫不及待乘船游漓江。哇,果然_______!
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山清水秀 美不胜收
引人入胜 不虚此行
风景如画 名副其实
令人神往 名不虚传
市场上买2斤榴莲的价钱可以买6斤苹果,买6斤橙子的价钱可以买3斤榴莲。买苹果、橙子、菠萝各1斤的价钱可以买1斤榴莲。买1斤榴莲的价钱可以买菠萝:
2斤
3斤
5斤
6斤
下列语句与出处对应错误的是: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韩非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
某商场在进行“满百省”活动,满100省10,满200省30,满300省50。大于400的消费只能折算为等同于几个100、200、300的加和。已知一位顾客买某款衬衫1件支付了175元,那么买3件这样的衬衫最少需要:
505元
475元
445元
515元
某工厂员工周一到周五每天工作8小时,周六工作5小时,周日休息。小王某年6月下旬到该工厂上班,某天下班后算得已到该工厂上班500小时。如当年7月1日是星期六,问小王到该工厂上班的日期是:
6月21日
6月22日
6月23日
6月24日
(1)打开帐篷
(2)驾车到郊外
(3)露营
(4)买水和食品
(5)回到家中写游记
2-4-1-3-5
4-2-1-3-5
4-2-3-1-5
2-3-4-1-5
下列名言与出处,对应正确的是:
《管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老子》: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