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诗句 "共到某山时 相随买花去" 出处”的相关试题
141/1000
单选题

某服装专卖店提供两种促销方式供消费者选择。消费者可以全价购买一件价格较高的服装,获赠一件价格较低的服装,而所有不参加买赠活动的服装均可享受7折优惠。张女士准备买3件价不同的服装,已知其中两件的价格之和是另一件价格的2倍,且任一件服装的价格不超过另一件的2倍。张女士如果想以最低价格支付,应该选择以下哪种方式:

A

全单享受7折

B

全价购买最贵的一件

C

全价购买最便宜的一件    

D

全价购买价格居中的一件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4.8%
易错项:D
知识点:利润问题
来源 【2014-新疆兵团-065/黑龙江(政法干警)-068】 展开解析
142/1000
单选题

下列诗句未涉及秋天的是:

A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B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C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D

寒菊已枯分正色,春兰未秀借幽香

正确答案:D
正确率:55.6%
易错项:C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12-联考/福建915-020】 展开解析
143/1000
单选题

一种设备打九折出售,销售12件与原价出售销售10件时获利相同。已知这种设备的进价为50元/件,其他成本为10元/件。问如打八折出售,1万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件?

A

80

B

83

C

86    

D

90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8.0%
易错项:C
知识点:利润问题
来源 【2021-北京区级-079/北京乡镇-073】 展开解析
144/1000
单选题

下列诗句中没有传达出幸福感的是:

A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B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正确答案:C
正确率:79.2%
易错项:B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17-联考/安徽-046】 展开解析
材料

2500年前诞生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它的作者究竟是谁?

司马迁在《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说,孙武和孙膑都确有其人,孙武生于春秋末期,孙膑则晚100多年,生于战国,各有兵法传世。由于孙武是春秋末期吴王的客卿,孙膑在战国中期的齐国担任过军师,因此班固在《汉书》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把孙膑的兵法叫《齐孙子》。《吴孙子》就是一直流传于世的《孙子兵法》,而《齐孙子》(《孙膑兵法》)在魏晋时已无记载。

唐宋以后,有人对《孙子兵法》及作者提出疑问,认为此书源于孙武,却完成于孙膑;也有人认为先秦著作往往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唐代杜牧说,孙武的兵法原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等不但怀疑《孙子兵法》其书为伪,甚至怀疑孙武、孙膑为同一人。

孙武与孙膑是否同为一人?他们各自是否都有兵书留世?此谜在20世纪70年代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掘中被解。1972年,临沂地区偶然发现一座汉墓,陪葬品中有大量竹简,其中包括《孙子兵法》(105枚)、《孙膑兵法》(232枚),这批竹简经刮削、烤炙而成,做工精细,两端平整,无刀削痕迹,系先用锯锯成而后锉磨而成。银雀山汉简的形制、书写格式、篇题的处理及各式符号的运用等,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

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带给世人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还原了《孙子兵法》十三篇全貌以及《孙膑兵法》十六篇。经专家整理分析,银雀山竹简中的《孙子兵法》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这是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版本,成书于西汉初期,是最接近作者原始思想的版本,为校勘和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献价值非同一般。竹简本《孙子兵法》计2300余字,现存内容与宋代版本相比,有100多处不同点,十分值得研究。

竹简本《孙膑兵法》整理出222枚,共得6000字以上,该兵法在消失了上千年后,失而复得。该书整理出上、下两编,上编可以确定属于《齐孙子》,共十五篇;下编是还不能确定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竹简本篇数大大少于《艺文志》著录本,也不是完善的版本。这些实物证据揭示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孙膑兵法》确有其书。

145/1000
单选题

银雀山汉墓竹简不能用来证明:

A

《孙膑兵法》的作者是谁

B

司马迁相关记载的可靠性

C

《孙膑兵法》是否确有其书

D

孙武、孙膑是否为同一人

正确答案:A
正确率:0.0%
易错项:D
知识点:记叙文、传记等
来源 【2014-北京-058】 展开解析
材料

古代书画以纸或绢为载体,因而也被称为“纸绢画”。不同时代的纸绢会自然而然带有该时代造纸或丝织工艺的特点。

绢是一种平纹组织的丝织物,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最初用生丝织造,质地比较粗疏;通过捶压等整理工序,生绢可以变成密度较大、坚韧挺括、平整均匀的熟绢,这种工艺大概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于丝织业发达的山东一带。从实物和文献记载看,初唐以前书画都用生绢,经纬间并不十分精密,很难画得精细入微。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韩愈《桃源图》“生绡数幅垂中堂”中的“生绡”就是生绢。盛唐时期,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质地平滑的熟绢,材料加工的进步,为丹青与水墨画风的细密精丽提供了保障。不过以生绢作画仍很流行,张僧繇、阎立本等人的画作都用生绢。

五代绘画用绢极粗,质地如布。宋人绘画用绢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上普通画家所用的质地稀薄的绢,一种是为满足宫廷书画需要而特别制作的“细密如纸”的院绢。宋徽宗《听琴图》用的应该就是院绢,质地细密,灰尘不易沾污,加之保存较好,千年后仍洁白如新。

绢有一定幅宽,这是丝织工艺和政治制度双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工艺角度而言,古代的绢都是人工织成的,绢的幅宽和织布人的肩宽有密切关系,幅面太宽,投梭织纬就会十分困难。从政治角度而言,绢在古代是一种特殊商品,曾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西汉之后的历代官府都实行“钱帛兼行”的政策,绢帛不仅可以输纳捐税,还可用以偿付债务、俸禄等,因而要求统一规格和质量。西周时期规定绢帛幅宽为2.2尺,约合现在的43.8厘米,这个标准一直沿用到隋朝,但是由于尺寸变迁,绢的实际幅宽总体上呈逐代增长趋势,最宽时约合65.93厘米。唐、五代基本以1.8尺为官方标准,约合55厘米;宋代以2尺(61.44厘米)为幅宽标准。因为绢的幅面是个常数,作画人可在单幅绢面上绘制小型画;若要创作大型画面,通常采用将两幅或三幅绢面拼接起来的方法获得足够的宽度,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都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范宽的《雪景寒林》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则是用三幅绢面拼合而成的。

146/1000
单选题

根据上文,《溪山行旅图》和《雪景寒林》的不同之处在于:

A

作者

B

时代

C

创作背景

D

绢面特征

正确答案:D
正确率:100.0%
易错项:统计中
知识点:记叙文、传记等
来源 【2013-北京-070】 展开解析
147/1000
单选题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

A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B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C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D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正确答案:B
正确率:65.6%
易错项:A
知识点:逻辑关系--全异,拆分思维
来源 【2021-国考地市-093/国考副省-098】 展开解析
148/1000
单选题

某商场一楼到二楼有一部自动扶梯匀速上行,甲、乙二人共同乘梯上楼。甲在乘扶梯同时匀速登梯,乙在恰好半程后,也开始匀速登梯,但登梯速度是甲的星光公考。甲乙二人分别登了36级、12级到达二楼,问这部扶梯静止时一楼到二楼的级数是多少?

A

48

B

60

C

66

D

72

正确答案:D
正确率:19.0%
易错项:B
知识点:普通行程
来源 【2023-联考/青海-067】 展开解析
149/1000
单选题

两种事物在性质、大小、外观等方面存在相反的特点,人们在认知到一种事物时会从反面想到另一种事物,这种联想称为对比联想。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诗句中使用了对比联想的是:

A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1.9%
易错项:C
知识点:核心成分分析
来源 【2019-山东-073】 展开解析
150/1000
单选题

一条船从甲地到乙地要航行4小时,从乙地到甲地要航行5小时(假定船自身的速度保持不变),今有一木筏从甲地漂流到乙地所需小时为:

A

12

B

40

C

32

D

30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4.2%
易错项:C
知识点:方程思想
来源 【2008-江苏A-018】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