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地到天空,从恐龙到鸟类,生物的生态习性发生了巨大改变,身体结构也有了天壤之别。若非有一系列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物种让人________,即便熟读《物种起源》,笃信达尔文的演化理论,也仍然会对“恐龙是鸟类的祖先”的说法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置可否 不以为然
心服口服 置之不理
无可辩驳 充耳不闻
眼见为实 将信将疑
一辆汽车将一批货物从A地运送到B地,又从B地运送另一批货物返回A地,往返共用了13.5小时。去时用的时间是回来时用的时间的1.25倍,去的速度比返回时的速度每小时慢6千米。A、B两地之间距离为:
150
160
170
180
睡眠者效应指的是信源可信性的传播效果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也就是说,传播结束一段时间后,高可信性信源带来的正效果在下降,而低可信性信源带来的负效果却朝向正效果转化。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哪项属于睡眠者效应:
名人广告只能带来短期内销售额的增加,时间一长,产品的销售额就迅速下降了
某产品由于名称容易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尽管质量上乘,但是一直打不开市场
小李前一天晚上看中的一件非常满意的商品,第二天早上一看,觉得不过如此,她迅速取消了订单
爱看武侠小说的李某年轻时常常有打抱不平的冲动,40岁之后的他变得谨慎持重了
局长找甲、乙、丙三位处长谈话,计划与甲交谈10分钟,与乙交谈12分钟,与丙交谈8分钟。办公室助理通过合理调整三人交谈的顺序,使得三人交谈和等待的总时间最少。请问调整后的总时间为多少:
46分钟
48分钟
50分钟
56分钟
天气冷,人的基础代谢就会提高,这是基本常识。因为温度低又穿得单薄,皮肤散热后体温就会降低,为了维持体温,身体就会额外燃烧能量产热,所以这个过程基础代谢就升高了。有研究证实,同样是把室温从22°C降到15°C,然后让被测试者在15°C下持续暴露3小时,夏天做这个实验,基础代谢只升高了7%;而这批被测试者在冬天做这个实验,基础代谢却升高了15%,增幅显著高于夏天。并且,夏季实验结束后,代谢就趋于稳定了;冬季实验结束后,代谢还在增加。由此可见,冬天挨冻真的能升高基础代谢。然而,谁会为了升高一点基础代谢,故意让自己挨冻呢!何况冻得太厉害,想吃东西来暖和身体,一不小心吃多就白挨冻了。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春季秋季的代谢比较稳定
挨冻后多吃会降低代谢
为提高代谢而挨冻不可取
冬天的代谢要比夏天高
雾是一种低能见度天气现象,雾的形成过程就是水汽达到并超过饱和状态产生凝结或凝华的过程。霾也是一种低能见度天气现象。霾现象的本质就是气溶胶污染,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污染。通常情况下,自然界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直径在10微米以下,肉眼不能分辨,因此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特定的大气条件下(如微风、逆温等稳定大气状态下),如果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过多的污染物质,使空气中的气溶胶不断在某一区域聚集致使其浓度过大,产生可见的光散射作用,人们就能感觉到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当其严重到一定程度,即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就形成霾。因此,霾的形成需要较为稳定的大气条件和较高的气溶胶浓度。
从以上材料不能推出的是:
雾和霾都是低能见度天气现象,在本质上两者大体相似
雾和霾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和物理条件显著不同
雾是液滴,霾是气溶胶,二者的物理状态不同
霾离不开细微的悬浮颗粒,雾形成时空气中水汽起关键作用
一件工作由甲、乙、丙三人完成,若甲、乙合作先干10小时,丙再单干1小时可以完成。已知乙单干用的时间比甲多4小时,丙单干用的时间是甲的还多2小时,问甲单干需多少小时?
20
25
30
35
甲、乙两工厂接到一批成衣订单,如一起生产,需要20天时间完成任务,如乙工厂单独生产,需要50天时间才能完成任务。已知甲工厂比乙工厂每天多生产100件成衣,则订单总量是多少件成衣?
8000
10000
12000
15000
有人说,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教育的不发达,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的农民即便进入城市,也只能从事最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城市化程度越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高,最终农民中的大部分人依然要从城市退出。可是,农村教育的落后恰恰是政府的过失,绝不能以此延缓户籍改革和城市化进程。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农村教育的不发达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程度与其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成正比
绝不能因农村教育落后而延缓城市化进程
农村教育的落后与政府的过失有直接关系
一条隧道,甲用20天时间可以挖完,乙用10天时间可以挖完,现在按照甲挖完一天,乙再接替一天,然后甲再接替乙挖一天……如此循环,挖完整个隧道需要多少天:
16
15
14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