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必应古代文明小测试”的相关试题
641/1000
单选题

大自然慷慨的_______,使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创造文明。人类理应顺应自然,但人类的历史,反倒常常是_______与辜负大自然美好情意的历史。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赐予    轻慢

B

分享    挥霍

C

奉献    嘲弄

D

供给    忽略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9.8%
易错项:B
知识点:并列关系
来源 【2016-江苏B-044/江苏C-047】 展开解析
642/1000
单选题

文明的发展就像一场梦,虽然醒来觉得_______,而_______时是认真而严肃的。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剥去梦的果实,留下梦的种子——本能的种子,就是宗教的起源。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神乎其神    身临其境

B

不可思议    身临其境

C

神乎其神    引人入胜

D

不可思议    引人入胜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0.7%
易错项:A
知识点:转折关系,轻重
来源 【2009-浙江-024】 展开解析
643/1000
单选题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四大文明之一

B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正确答案:A
正确率:22.7%
易错项:B
知识点:政治理论
来源 【2025-浙江A-007/浙江B-007/浙江C-007】 展开解析
644/1000
单选题

纪录片《何以中国》讲述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创生的故事。下列哪句解说词不可能出现在《秦汉》一集中?

A

武丁左手扶住卜骨,右手持炭棒,灼烧着钻槽,通红的棒头神秘地闪烁,不久后,裂缝在钻槽边绽开,发出脆响

B

他登峰山,攀泰山,上琅琊,经之罘,过东观,临碣石,至会稽,巡行之处皆刊石勒铭

C

从长安出发时,车马粼粼百余人,回程路上,只有两人,一十三年间,有利益相诱,有武力相胁,温柔乡、囹圄境,却从未丢失身为汉使的旌节,从未磨灭此行的初心

D

龙首原上,长乐、未央两宫东西并峙,于高处制掣全城,桂宫、北宫、明光宫横列两宫之北

正确答案:A
正确率:33.2%
易错项:C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25-国考地市-026/国考副省-028】 展开解析
645/1000
单选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由北到南,从生态保护实践到体制保障,美丽中国踏绿而来。下列有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错误的是:

A

2023年5月31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

B

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C

福建、江西、贵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D

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正确答案:A
正确率:38.6%
易错项:C
知识点:政治理论
来源 【2024-山西-007/天津-045】 展开解析
646/1000
单选题

近几年,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的举措。减税降费有利于:
①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
②优化经济和收入分配结构
③畅通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正确答案:A
正确率:33.5%
易错项:D
知识点:政治理论
来源 【2019-广东乡镇-065/广东县级-072】 展开解析
647/1000
单选题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最广泛应用于(    )领域。

A

工业生产

B

农业生产

C

服务业

D

制造业

正确答案:B
正确率:80.0%
易错项:C
知识点:国情常识
来源 【2012-广东乡镇-005】 展开解析
648/1000
单选题

小郭在甲、乙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中装入等量的水,甲杯的水比乙杯的温度高,将这两个玻璃杯同时放进温度更低的冰箱内,则(   )。

A

乙玻璃杯温度下降得更快

B

甲玻璃杯温度下降得更快

C

甲、乙两个玻璃杯温度变化一样快

D

不能确定两个玻璃杯的温度变化情况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0.9%
易错项:C
知识点:热学
来源 【2021-广东乡镇-067】 展开解析
649/1000
单选题

法国巴黎圣母院日前发生大火,近百米高的尖塔烧毁坠落,举世震惊。雨果笔下“石头的交响乐”________,人类文明的瑰宝,差点____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偃旗息鼓  毁于一旦

B

前功尽弃  烟消云散

C

戛然而止  付之一炬

D

曲终人散  黯然凋零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2.2%
易错项:A
知识点:限定关系,主谓宾关系
来源 【2019-河北县级-040/河北乡镇-040】 展开解析
材料

①今天,世界上超过15亿人使用筷子,也就是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用筷子进餐。西方学者林恩·怀特等人根据取食方式,将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分别是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所构成的三大饮食文化圈。筷子取食方式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筷子的发明地中国更是典型代表。

②但是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

③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在汉语中,“饭”泛指所有煮熟的谷物;在现代语境中,“饭”通常指的是“米饭”,也有可能指其他谷物煮熟的“饭”。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在汉语口语中,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有的方言中直接称为“下饭”。由此可知,“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④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⑤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这是一种适合该地区气候的作物,既耐寒又抗涝。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像有黏性的稻米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⑥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到了汉代,由人或动物带动的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这可能是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在研磨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小麦加工方法之前,中国人煮食完整的小麦,即“麦饭”,至少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到“粉食”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⑦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由于选用了来自越南的早熟新品种,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650/1000
单选题

以下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原文的哪个位置?
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匕”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A

①和②之间

B

②和③之间

C

③和④之间

D

④和⑤之间

正确答案:B
正确率:69.5%
易错项:C
知识点:语句填空题
来源 【2021-国考副省级-057】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