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小麦 文学作品 作者 1964年”的相关试题
21/1000
单选题

文学创作而言,人工智能未来有可能在编剧或网络文学方面有所_______,毕竟除了一小部分杰出的作品外,无论剧本创作还是网络文学,都比较依赖标准化的情节与词语搭配。而文学作品的_______程度越高,越有可能人工智能化。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建树 程式化

B

发展 通俗化

C

贡献 规范化

D

突破 模式化

正确答案:D
正确率:52.8%
易错项:A
知识点:解释关系
来源 【2018-国考副省-028/国考地市-034】 展开解析
22/1000
单选题

千百来,传世的文学作品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力量,引人向上向善、奋然前行。当文学遭遇网络,网络文学_______。能否_______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抒写网络时代的崭新篇章,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应运而生    延续

B

铺天盖地    践行

C

水到渠成    继承

D

风起云涌    发扬

正确答案:A
正确率:92.7%
易错项:D
知识点:语义关系
来源 【2017-四川下-017/重庆下-006】 展开解析
23/1000
单选题

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当然也会做出腐蚀心灵的坏事,但这二者都离不开读者的生活经历和他们所受的教育。经历、环境、教育等等都是读者身上、心上的积累,它们能抵抗作品的影响,也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读者对每一本书都是“各取所需”。只有日积月累、不断接触,才能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文学的影响常是潜移默化的

B

文学的教育作用常为人们所忽视

C

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受读者背景的影响

D

文学作品的宣传作用并非天然产生的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8.3%
易错项:A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4-山西-033/四川上半-033】 展开解析
24/1000
单选题

当下中国文学描写宫斗、职斗、婚斗、家斗的作品比较流行,这些作品中包含了不少对日常生活权术和心机的描写。这样的写作有可能削弱文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文学有必要与正义结盟,形成诗性正义,以提升生活。
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

当下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有下降的趋势

B

流行作品未必是好作品,这需要时间去检验

C

文学不应过度渲染权术机诈,否则有可能泯灭正义

D

生活中没那么多权术机诈,文学创作应该贴近生活,不能闭门造车

正确答案:C
正确率:74.1%
易错项:D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3-四川下半-045】 展开解析
材料

文学较之哲学,除了共通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外,还有其独特的风情。它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画意,有美好的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将好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拍成电影,更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就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作品,一往情深地讴歌了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

但是,欧美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后,已经很难奉献这样的经典之作了,正像音乐领域已经很难再出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已经向简单化刺激方向蜕化。当爱凑热闹的美国人组成拥有数十个分指挥的万人乐队来演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而且还盛情邀请作者本人赴美指挥。结果施特劳斯一曲指挥下来便逃之夭夭,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而那些所谓的音乐人却在那里喜形于色。由此可见,经典作品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时兴的氛围里,其美感很多都要被附庸风雅和“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囫囵吞枣所销蚀。

现代人看起来太忙了,许多人在这忙碌的世界上生活,手脚不停。就好像在阿尔卑斯山上旅行,乘汽车匆匆忙忙地走过,没有时间回一回头,或者停一停步子,欣赏一下风景。结果,使这原本丰富美丽的世界,在我们眼中空无所有,只剩下匆忙和紧张、劳碌和忧愁。

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又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今的中国文学也甚缺那种值得咀嚼的作品,而欣赏群也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缺乏哲学素养也许是文学美感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文学评论类作品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深沉还是浅薄,生活积累是客观条件,哲学素养则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现代文学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等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

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今天跟以往相比,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已大为进步,生活的情趣和美感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绚丽开放,只有缺乏竞争力却又好高骛远的人才感受不到“世界真美好”。因此,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

25/1000
单选题

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美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美感有文学独特的万种风情,是独立于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之外的美学范畴的概念

B

文学美感是指作品具有美好的欣赏性,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情画意,能给人以美好的情感体验

C

文学美感具有艺术的共通性,好的文学作品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后,更能给人以美感享受

D

文学美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近现代优秀文学作品能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古代的则不能

正确答案:D
正确率:统计中%
易错项:统计中
知识点:议论文
来源 【2009-北京社招-096】 展开解析
26/1000
单选题

什么才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它必须同时具备丰满的情节,细腻的描述,能将主人公的命运置身于时代的大背景下,最终展现世世代代流淌于人类血液中的共性。
由此可以推出:

A

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具备丰满的情节

B

只关注个人世界的作品也能够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

C

不能体现人类共性的作品不是伟大的文学作品

D

情节丰满、描述细腻、能将主人公命运置身于时代大背景下的作品就是伟大的文学作品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2.3%
易错项:D
知识点:翻译推理
来源 【2017-河南-071】 展开解析
材料

为什么欧美人和亚洲人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前者倾向于个人主义,并且惯于以分析的方式推理,而后者绝大多数呈现出一种集体主义,并且习惯从整体角度思维?

这是个宏大的问题,人们曾从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甚至基因中寻找答案。

今天,托马斯•塔尔海姆,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一名社会心理学博士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这些彼此差别的文化,部分来源于滋养它们的谷物:从新石器时代起,小麦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和水稻种植在东亚和东南亚的盛行,可能持续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并且在两种情况中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认知过程。

以水稻种植为例,它要求农民之间通力合作。巴黎高等农艺科学学院农业系的奥利维耶解释说:“水从上游的田地流向下游的田地,因此农民之间首先要就水流的管理达成一致,以避免这家排水涝了那家的地。”

随着时间的流逝,合作的需要就会促进该地区集体主义价值的增长。“当人们需要别人帮他获得‘每日的面包’时,就必须更多地关注别人,并且学着妥协。”美国密歇根大学文化心理学研究者理查德•尼斯贝特总结说。

相反,小麦文化从2000多前起就引入了畜力辅助耕种,并不太需要耕作者彼此间这样的合作。于是这种农业方式允许更为个人主义的价值萌芽,并且随着时间流逝,超越个人的农业行为,发展成为文化准则,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

这些相对立的价值接下来导引出欧美人与亚洲人之间的第二项区别,这一次涉及到思维方式。

欧美人这边,个人主义助长了分析的思考方式:将属性归于物体,以便将它们从背景中整理出来,分门别类。而东亚这边,集体主义推进了更为整体的思考方式的发展,也就是说,“围绕关系而非类别、围绕系统而非物体组织起来的一种思考方式,表现出对背景的更多关注”,理查德•尼斯贝特描述道。

一个社会的个人主义文化,和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有何联系?“如果有人意识到自己属于一个更大的背景,他是这个背景中相互依赖的元素之一,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以同样的方式观察周遭的物体和事件。”黑兹尔和北山忍于1991在《心理学研究》上解释道。与之相对,个人主义倾向于发展出另一种思维方式,将物体独立于环境,强调其专有属性。

这个理论再次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关系摆在我们面前。因为正是自然决定了粮食作物,乃至我们的思想。一如稻米和小麦,人类心灵也是大地的果实。

27/1000
单选题

最后一段写道“一如稻米和小麦,人类心灵也是大地的果实”,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稻米和小麦比作人类心灵

B

这句话将人类心灵与粮食做类比,揭示人类心灵的某些东西

C

这句话将人类文化心理与自然相联系,深化文章主题

D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的心智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

正确答案:A
正确率:0.0%
易错项:D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16-上海B-074】 展开解析
28/1000
单选题

中国作家莫言的文学作品让隐蔽的中国乡土受到世界读者的关注,得到国际文坛的承认,再一次证明了这一判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根据这一判断,可以推出:

A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B

不是民族的,就不是世界的

C

只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D

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5.6%
易错项:D
知识点:复言命题
来源 【2013-江苏C-059】 展开解析
29/1000
单选题

从1901到1961,诺贝尔文学奖几乎完全为欧美白人垄断;20世纪60代以后,亚、非、拉美作家居多数;90代则没有欧美白人作家获奖。而60代以后正是欧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是否意味着技术突起、科学猛进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
上面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

科技高度发展可能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浅薄

B

不排除技术和科学的干扰,就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C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只能产生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D

科技发展是以文学作品丧失人文魅力为代价的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9.6%
易错项:D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08-甘肃-010】 展开解析
30/1000
单选题

中国有许多文学作品传世至今经久不衰,这与几千文化铸就的百姓心中的“格式塔”是深深关联的,即使是悲剧也要想方设法找到一个美满的结局。也因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文学的,文学所描绘出的天堂生活、人间仙境虽遥不可及却深深扎根在百姓的生活中——期待明天会更美好。
对这段话中“格式塔”的理解,以下最准确的是:

A

文学作品中的美满结局

B

文学所描绘的天堂生活、人间仙境

C

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想象与向往

D

把悲剧转化为美满结局的偏好

正确答案:C
正确率:0.0%
易错项:D
知识点:词句理解题
来源 【2011-广州-027】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