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980道有关“小麦 同名作品 1964 作者”的相关试题
材料

(三)创新文化发展工程
以创新文化建设牵引科普品质提升,以科普品质提升促进创新文化建设。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等融合发展,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推动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良好“软环境”。
——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激活创新意识、推动创新实践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各单位挖掘和整合创新文化要素,优化创新服务环境,打造创新文化展示平台。整合科技、教育、文化、宣传等部门创新文化要素,构建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形成推动创新文化发展的合力。
——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发挥北京科技周、北京科学嘉年华、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等科普品牌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食品安全宣传周、公众科学日等活动,推动群众性科普活动广泛开展。推进科学跨年之夜、首都科学讲堂、首都科创开讲等视频品牌建设,发展“首都科普剧团”,丰富荧屏科普、网络科普和舞台科普,促进科普多元发展。
——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提升北京科普创作水平。引导和支持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和影视艺术工作者共同创作开发一批科学文艺影视精品。大力开发动漫、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推动科普游戏开发。聚合价值导向正确、科学性有保障的优质科普机构和专家媒体,形成统一协调的原创科普媒体矩阵。
——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科幻产业发展基金,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和产品开发共享平台,推动国内外交流合作,办好中国科幻大会,推动科幻产业人才集聚。举办“北京科幻创意大赛”,支持科幻类小说、动漫、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的作品创作,推动开发融入创意元素和首都文化特色的科幻产品。支持学校开展科幻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科幻人才。

61/980
单选题

下列内容依次填入材料各段标题处,顺序正确的是:
①“首都科普”品牌
②创新文化发展
③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
④科普原创作品支持计划

A

④③②①

B

④①②③

C

②④③①

D

②①④③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4.4%
易错项:C
知识点:语句填空题
来源 【2023-北京-037】 展开解析
62/980
单选题

“十点半,桥南百货大楼上,那闪烁的霓虹灯,准时灭。他还在河堤上站着。他算过卦。卦人说,酉戌相害。他属鸡她属狗。他不信。他只信一个字:缘。”这是不久前作家李佩甫为一个短信小说接力大赛创作的“龙头”。有数以千计的短信文学创作者从他开的这个头接力下去,衍生出了形态各异的短信小说。在李佩甫看来,短信小说具有传统小说无法比拟的特性。苏童、赵本夫、范小青、毕飞宇、黄蓓佳等作家都把自己的作品授权改编成彩信或短信小说,但也有人认为短信文学对文学的实质毫无意义。
这段文字主要是说:

A

短信小说之争

B

短信小说是文学吗

C

由“龙头”衍生出的短信小说

D

短信小说具有传统小说无法比拟的特性

正确答案:A
正确率:35.2%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08-山东-010】 展开解析
63/980
单选题

经常听到国内许多专门家痛心疾首地抱怨各种走俏的传媒作品严重缺乏学术上的准确性和严肃性;但是专家学者们却往往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表述得过分艰涩干瘪而少趣味,使少数同行之外再不会有什么别的人愿意皱着眉头去读完它们。学术探索的过程本来应该是充满奇光异彩的。趣味从我们的学术著作中脱逸的现象,很可能表明一部分徒有其表的“学术著作”本身其实并不真正地具备“学术”一词所必须含有的基本品格。但确实也存在另一种情形,即作者缺乏下述这种充分意识:他应当尽可能地让读者与他共享的,乃是科学探索中的乐趣与喜悦,而不只是其中的艰辛与酸楚。
这段文字意在:

A

分析传媒作品与学术著作受众规模差异的原因

B

鼓励学术著作向走俏的传媒作品借鉴表达

C

批判趣味已经从大多数学术著作中脱逸的现状

D

提倡撰写学术著作应将趣味性与学术性并重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4.1%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4-深圳-085】 展开解析
64/980
单选题

常识告诉我们,越是高雅的艺术,越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一开始接触都有点欣赏不了,要学会欣赏,得靠熏陶。从不懂到懂,从不会欣赏到学会欣赏,从无意识地懂得知识与道理,到有意识地进学堂接受传道授业,正是文明的台阶。审美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从审不懂到审得懂的过程。读书亦是如此,常识还告诉我们,读懂读透一本难懂的好书,特别是读进去一部经典作品,胜读很多本一般的书。传统的中国教育讲究记诵之学,读私塾要“念背打”。现在看来,除了“打”可以商榷之外,念书、背书的好处之多就不必多说了。
从以上文字可以推出作者的意图是:

A

说明读书在精不在多

B

劝导大家看点看不懂的东西

C

肯定中国传统教育的“念背”之法

D

指出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经典作品的熏陶

正确答案:B
正确率:33.6%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7-联考/福建-043】 展开解析
65/980
单选题

如今,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传统绘画与传统舞蹈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诗、书、画、乐、舞融于一体,形成新的审美表达。比如,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环节,第一个节目《水墨入诗画》便以中国画为基本元素,身着青绿色长裙的舞者在山水画卷中翩翩起舞,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优美意境。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同样以经典山水画为灵感,通过舞蹈再现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过程,并以刚柔相济的肢体语言、精心设计的舞蹈动作呈现山水神韵。在这些作品中,传统绘画与舞蹈的创意融合产生叠加效应,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谐适,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

青绿热: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B

传统与现代:审美表达的异与同

C

人在画中游:穿越千年的艺术盛宴

D

画与舞:跨界融合激发艺术新活力

正确答案:D
正确率:77.9%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5-国考地市级-062】 展开解析
66/980
单选题

在玉米地中套种的小麦有可能得小麦黄叶病,这种病是由于光照不足造成的,一旦光照充足,比如玉米收割后,症状很快就会消失,且不会影响产量。而小麦锈病是由花斑锈菌引起,如果在病症初起时不及时恰当应对,就会使小麦植株很快枯死。由于小麦锈病和小麦黄叶病初期症状很难区分,所以,在玉米地中套种小麦,必须高度注意小麦锈病的定期筛查和预防。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论证的假设前提:

A

科学家一直没有找到有效鉴别小麦锈病的方法

B

花斑锈菌对小麦的危害与光照是否充足无关

C

如果及时恰当处理小麦锈病就不会使小麦减产

D

小麦黄叶病不会诱发小麦锈病

正确答案:B
正确率:23.7%
易错项:C
知识点:前提型
来源 【2013-河北-079】 展开解析
67/980
单选题

蚜虫∶七星瓢虫∶小麦

A

蛇∶鸟:谷子

B

稗草∶螳螂∶水稻

C

蚊子∶青蛙∶高梁

D

老鼠∶黄鼬∶玉米

正确答案:D
正确率:75.4%
易错项:C
知识点:对应关系--其他对应
来源 【2024-国考行政执法-096/国考副省-102/国考地市-095】 展开解析
材料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材料表明,在我国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为107人,比1964年的74人/平方公里增加了33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中,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2.6人,比1964年的232.7人,上升了37.8%;内地18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1.4人,比1964年的47.3人,上升了50.9%,其中人口稀少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从每平方公里7.2人,增加到11.8人,上升63.9%。

68/980
单选题

从1964年到1982年,全国人口平均每年递增( )。

A

2.1%

B

2.4%

C

2.5%

D

2.6%

正确答案:A
正确率:21.7%
易错项:B
知识点:年均增长率
来源 【2008-甘肃-120】 展开解析
69/980
单选题

小麦∶馒头

A

麋鹿∶麝香

B

叶绿体∶细胞

C

乌贼∶墨汁

D

棉花∶布鞋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5.6%
易错项:A
知识点:对应关系--原材料、工艺、成品对应
来源 【2015-国考地市-091/国考副省-096】 展开解析
材料

文学较之哲学,除了共通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外,还有其独特的风情。它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画意,有美好的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将好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拍成电影,更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就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作品,一往情深地讴歌了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

但是,欧美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后,已经很难奉献这样的经典之作了,正像音乐领域已经很难再出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已经向简单化刺激方向蜕化。当年爱凑热闹的美国人组成拥有数十个分指挥的万人乐队来演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而且还盛情邀请作者本人赴美指挥。结果施特劳斯一曲指挥下来便逃之夭夭,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而那些所谓的音乐人却在那里喜形于色。由此可见,经典作品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时兴的氛围里,其美感很多都要被附庸风雅和“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囫囵吞枣所销蚀。

现代人看起来太忙了,许多人在这忙碌的世界上生活,手脚不停。就好像在阿尔卑斯山上旅行,乘汽车匆匆忙忙地走过,没有时间回一回头,或者停一停步子,欣赏一下风景。结果,使这原本丰富美丽的世界,在我们眼中空无所有,只剩下匆忙和紧张、劳碌和忧愁。

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又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今的中国文学也甚缺那种值得咀嚼的作品,而欣赏群也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缺乏哲学素养也许是文学美感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文学评论类作品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深沉还是浅薄,生活积累是客观条件,哲学素养则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现代文学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等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

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今天跟以往相比,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已大为进步,生活的情趣和美感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绚丽开放,只有缺乏竞争力却又好高骛远的人才感受不到“世界真美好”。因此,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

70/980
单选题

对“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美感的“滑坡”,商业社会生活丰富、生活节奏加快是主要原因

B

文人哲学素养越来越低是文学美感“滑坡”的重要原因

C

文学美感的“滑坡”是事实,但不能一味地找客观原因,还是要从文学本身找出路

D

文学美感的“滑坡”,既由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所限,又受世界流行的影响

正确答案:C
正确率:统计中%
易错项:统计中
知识点:议论文
来源 【2009-北京社招-099】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