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对欧洲地理位置临近的4处巨石遗址进行挖掘,发现24名被埋葬者的所处年代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其中9名男性中(他们跨越了12代人),至少有6人拥有相同的基因变异。这表明他们来自同一个父系祖先,都是近亲。这些研究者由此推论:在这些墓地遗址中埋葬的人,当时可能处在一个父系社会中。
要得到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重要前提是:
从墓葬品来看,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生产工具进步很大
整个人类历史上,父系制始终是主流和常态,母系制只是特殊条件下的例外
在这4处遗址外,其他临近的遗址中,被埋葬者之间也有明显的亲缘关系
这些男性被埋葬在这些具有纪念意义的遗址里可能是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标志
以下为现代诗选段:
我知晓,旷野上我尚属大地的一条细流
是当隔的一片“黄竹酒”诞生了我汨汨生命
我自牛尾岭、虎跃头,穿越沙湾臂,莲峰屿,汇上水河,后溯溪流
逶迤百里西出春江米堵,再入后海湾、内伶仃
当你翻阅历史的时候,便掀开了我的奔流履历
该段诗歌描写的河流最可能是:
龙岗河
坪山河
深圳河
盐田河
选项的四个图形中,只有一个是由题干中的四个图形拼合(只能上、下、左、右平移)而成的,请把它找出来:【2016江苏A087】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选项的四个图形中,只有一个是由题干中的四个图形拼合(只能上、下、左、右平移)而成的,请把它找出来:【2016江苏A086】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白鹿原》以白、鹿两个家族三代人的人生历程为线,从时代变迁的角度呈现了乡土社会生活形态的历史发展轨迹,反映了中国传统宗法文化的坚守与变迁、撕裂与挣扎,也抒写出了诸多个体生命在特定时空和社会关系中的挣扎和痛苦,进而礼赞了我们民族文化传统和道德伦理中永远不灭的善良和温情。而且,作品对此深刻主题的呈现,是艺术的、饱满的、可感的。它以不愠不火、不疾不徐的生活流,融入时代、地域、风情、民俗等多种元素,丰富立体地展现了白鹿原上的本色生活,升腾起人世间的烟火气。
根据上述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白鹿原》演绎出了乡土生活的真实与厚重
《白鹿原》演绎出了个体生命的挣扎和痛苦
《白鹿原》演绎出了传统文化的斑驳与永恒
《白鹿原》演绎出了时代历史的躁动和变迁
《大秦帝国》《汉武大帝》《雍正王朝》……一部部歌颂盛世之治的文艺作品引来无数目光,然而,那些极尽繁华的书写却难掩历史叙事的思想缺失。从政治文化视野看,“盛世情结”叙事往往过分认同人治文化与功利立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历史叙事作品缺乏思想
“盛世情结”作品的价值局限
文艺作品应该抛开功利立场
歌颂盛世的作品需重新审视
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要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202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2035)》,对未来核心区发展、建设和管理的目标方向、基本依据和具体要求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至此,首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首都规划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2035)》提出,要全面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加强九坛八庙保护。关于九坛八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天坛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
明清两代帝王每年秋分时在“日坛”祭日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
雍和宫先为雍亲王府,后成为藏传佛教寺庙
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_______大多是零散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_______,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解释 升华
阐述 映射
感受 解读
概括 延伸
左图为一个实心长方体、一个挖空长方体和一个四面体组合成的多面体,问下列哪一个不可能是其视图?【2025浙江A079/浙江B077/浙江C072】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含蓄之美,古典诗词文学中更是经常使用典故来表情达意,下列有关典故对应错误的是:
还珠——比喻官吏为政清廉——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唐·杜牧)
尺素——代书信——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宋·张先)
抱柱——比喻坚守信约——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唐·李白)
画眉——指喜欢——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