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密度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南方与北方地区分界线
大兴安岭——贺兰山一线:外流与内流区界线
鸭绿江口——天山一线:干旱与半干旱区界线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孔子提倡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学而优则仕
启发诱导
学思行结合
下列语句中画横线的字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曾经多少次,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在礁石上欣赏星空
疲倦像涨潮一样,从他身体的各处上来,考验着他的毅力
我的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母爱是伟大的,考古发现,许多母亲在死前的瞬间还把孩子在怀里
根据上述资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年第二季度所有产业的企业营业收入的环比增速都大于10%
2017年第二季度所有产业的企业营业收入的环比增速都大于10%
2016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合计数的环比增速均为正值
2017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合计数的环比增速均为正值
下列句子中,带括号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不到实际中去调查,光靠少数人(苦心孤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愈加美好。
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
顶尖人才大多不是培养出来的,这是一个(耳顺之年)的老教师最爱讲的话。
下列句子中,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地震脱险已经两年多,如今回想起来,我仍然心有余悸
老大爷身子骨儿挺硬朗,面红耳赤,气色极好
退休以后,他义务干起了街道工作,一点也没有无所事事、销声匿迹的感觉
老张工作认真负责,勤于钻研,为人正派,单位里的领导和同事都认为他是好好先生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黄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京剧人物分为生、旦、净、丑四种行当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健吾,我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他的小说《雨中登泰山》选入了课本
“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属议论文范畴
莫泊桑的《项链》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向往奢华、舒适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195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坚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中“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中的“传统的看法”暗指《涉江》的写作时间与《离骚》大致相同
郭沫若的“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一语,说明《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
《离骚》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说明屈原当时还有进取心,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
《离骚》主要反映的是屈原政治理想抱负,而《涉江》则更多地体现了屈原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闲聊之中,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曾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还愣着干嘛?”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