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关于人的眼睛,下列词语,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的相关试题
材料

零点集团针对全国30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进行了“中国公众环保指数”调查。2010年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得分为69.5分,较之2005年(68.1分)和2007年(69.1分)维持稳定局面,但仍未破七,当前大的环保环境和公众环保内驱力还没有达到足以产生变革的度点。可喜的是,西部城市公众环保指数以69.4分紧随东部之后(70.3分),成为2010年环保指数的亮点。进一步研究发现,西部公众主要赢在社会参与型环保的行为率高,高出东部和中部公众10分以上。

由于当前中国政府的行政特征、表现力及公众环保水平的发展阶段,使得我国的公众环保表现出两项内生性矛盾:

矛盾一:73.2%的公众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会优先选择环境保护,环保选择具有压倒性优势;另外认为我国环保已经紧迫的公众比例将近九成(86.8%),但在具体环保事项上,公众的环保意识表现不一,人们的高环保意识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层面,如将生活垃圾分类、节约水电等,分别有59.6%和53.7%认为它们是环保行为,而在办公场所和社会参与层面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落实在行为层面上,在20项环保行为中,二分之一的环保行为采取率都在30%以下,尤其是社会参与方面,环保行动力明显弱化。

矛盾二:对于环保问题的责任归属,72.3%的公众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但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表示满意的比例不及四成(39.4%),尤其是18-25岁的青年(32.8%)及学生(23.8%)。而对此,仍有54.6%的公众对政府工作表示认可。公众表现出的这种矛盾认识正体现出中国公众的政府依赖惯习,而这种惯习是不以政府的环保力强弱为基础的。

当然,这几年我国公众环保也表现出一些新的气象,从这些新气象中,我们可以大胆假设未来中国公众环保的两个趋势:

趋势一:在联合国公布的十大环保问题中,46.1%的公众表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关注度仅次于大气污染(72%)和水污染(69.7%),因此,低碳作为减缓气候变暖的最直接行为,将具有更加坚实的公众基础。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生活中可以实现低碳的行为方面,如节约水电(64.8%)、购买节能电器(52.7%)等,公众的行为采取率均相对较高。当然,公众低碳时代的到来,需要政府的监管及市场的配合,只有做到三合一,才能让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

趋势二:根据中国环保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数量几年来有明显增加,未来趋势会更明朗,而这依赖于公众对环保组织工作的认可(61.6%),一直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环保主体中居首,尤其是近年来环保问题严重的西部,这一比例相对更高为65%。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公众不参加环保活动的首要因素都是“没人组织我参加”,这为未来环保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对于18-25岁青年来说,增加环保组织信任度和透明度(分别为25.6%和28.9%)也相对较为迫切。

751/1000
单选题

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由于当前中国政府的行政特征、表现力及公众环保水平的发展阶段,使得我国的公众环保表现出两项内生性矛盾

B

不同年龄公众不参加环保活动的首要因素都是“没人组织我参加”

C

对于环保问题的责任归属,72.3%的公众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但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表示满意的比例不及四成

D

公众表现出的这种矛盾认识正体现出中国公众的政府依赖惯习,而这种惯习是不以政府的环保力强弱为基础的

正确答案:A
正确率:0.0%
易错项:D
知识点:说明文
来源 【2012-天津-046】 展开解析
752/1000
单选题

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他十分激动,大声争辩道:“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杯弓蛇影,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B

意大利队攻势凌厉,逼得对方节节败退,抱头鼠窜

C

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局长一发话,他总是首当其冲地抢着去干

D

这篇通讯虽然写得不错,但报道不及时,已是明日黄花了

正确答案:D
正确率:62.5%
易错项:C
知识点:病句、歧义句
来源 【2008-河南-023】 展开解析
材料

xingguang

xingguang

753/1000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7—2011年,农村低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与高收入户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B

2011年,只有高收入户的人均转移性收入超过了农村家庭的人均转移性收入

C

2011年,各收入等级分组中,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均为最大

D

2011年,在低收入户中,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最低

正确答案:C
正确率:44.0%
易错项:B
知识点:正误判断
来源 【2014-浙江A-130/浙江B-120】 展开解析
754/1000
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劳模,朴素的事迹本来是很让人感动的,平凡_______能触动和抵达人心,_______一旦拔高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_______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让人觉得很假,_______会连累到劳模和典型受到批评和抵制,实际上是“黑”了好人。

A

可能    然而    反而    因为

B

必然    甚至    无论是    还是

C

本就    然而    就会    甚至

D

当然    进而    可能    也可能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6.6%
易错项:A
知识点:转折关系,递进关系
来源 ​【2018-广州324-009】 展开解析
755/1000
单选题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走出国门看世界已成为一种精神诉求

B

奇克拉纳是西班牙南部的一座小镇,位于西班牙著名葡萄酒产地赫雷斯

C

近日,一位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指出,食品添加剂在国内被“妖魔化”了,真正由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从来没有发生过

D

即使是《科学》这样国际公认的权威杂志,挑选论文的首要标准也是新颖,论文真正的学术价值仍有待业内检验

正确答案:A
正确率:33.3%
易错项:D
知识点:病句、歧义句
来源 【2015-吉林下甲-037】 展开解析
756/1000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深信,爱读书,会读书,进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能使人享用一辈子。

B

普及灾害教育,就要真正将灾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之中,以强化公众的风险意识,提高其应对灾难的能力。

C

庄子否认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完全无所作为的结论。

D

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正确答案:D
正确率:50.0%
易错项:C
知识点:病句、歧义句
来源 【2014-河北(政法干警)-039】 展开解析
757/1000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原始思维具有拟人化倾向,以具体意向间的类比关系为基础,目的在于揭示某种诉诸我们感官的经验状态。

B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文化体制创新,挖掘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C

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

D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趋势下,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正日益凸现和扩大,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学者,必将以独立的思考,来回应社会、时代提出的问题。

正确答案:D
正确率:46.2%
易错项:C
知识点:病句、歧义句
来源 【2015-河北-051】 展开解析
材料

氢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尽管对氢气等利用能源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如何制造出廉价的氢仍是当前的一项关键性课题。

从水中产生氢的一种途径是简单地把水加热,直到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但是这两种气体必须立即分开,否则它们就会又合成为水。分离它们的一种方法是用一个有渗透性的薄膜①,这种薄膜能被极弱小的氢原子穿过,同时又把相对大些的氧原子拦住。

作为研究制造廉价氢气的一部分,以色列雷霍沃特市的维茨曼科学院研制出了一种满足上述要求的、耐高温的陶瓷薄膜②。已有的能渗透氢原子同时又不使氧原子越过的薄膜是由氧化镁和氧化锆等材料组成的陶瓷薄膜③。由于它只能在175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所以尚不能真正地用于氢气生产。

用于氢气生产的薄膜必须能耐更高的温度。原因是温度越高,转变的效率越高。例如,温度到达2200℃时,就会有1/3的水能够有效地转变为氢和氧。

该院这个项目的主要研制者科干用特别处理过的氧化锆和氧化铈粉末配料,制成了能在2000℃高温下工作的薄膜④。他认为,还能进一步开发出能在2200℃左右温度下工作的材料。

新的薄膜能经得住高温的部分原因是材料的选配,另外,生产陶瓷的粉末经过特殊的处理也是一部分原因。粉末的每一颗微粒都很光滑,有粗糙棱角的极少。这就【】着一旦形成薄膜,他们中间就极少有棱角接触,因此就极少有熔融和烧结的机会。一些专家认为,科干的这项发明对于用加热方法生产氢气是一个关键性的进展。

758/1000
单选题

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尽管对利用氢这种能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可如何制造出氢,仍是当前的一项关键性课题

B

用氧化镁和氧化锆等材料组成的薄膜,由于只能在175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所以还不能用来提取氢

C

用于氢气生产的薄膜必须耐高温,这是因为温度越高,氢原子转变为氢气的速度就越快

D

以色列某科学院研制出了一种既能被极弱小的氢原子穿过,同时又能把相对大些的氧原子拦住的、耐高温的陶瓷薄膜

正确答案:D
正确率:统计中%
易错项:统计中
知识点:说明文
来源 【2009-北京社招-114】 展开解析
材料

浏览史书,常常会发现一些对我们今天很有启迪的故事。《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春,袁绍积极秣马厉兵,统领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袁绍不听,丰恳谏,绍大怒,命将田丰下狱。官渡一战,曹操大破袁军。绍既败,有人对田丰说:“君必见重。”田丰却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袁绍回来,果然把田丰杀了。

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不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么?那么,为什么还要杀田丰呢?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令人费解,然而,好好思索一下,也是不难得出答案来的。袁绍之所以要杀田丰,关键在于田丰伤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因为你反对我,你对了就意味着我错了,这还了得。作为谋臣的田丰正是深深了解袁绍之为人,所以当有人向他道喜时,他却想到了“吾其死矣”。

由此联想到今天我们某些单位的个别领导,他们在工作上总喜欢搞独断专行,听不进去半点不同意见,但为“面子”和“威信”,可以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拗着要下面“坚决照办”。他们一旦犯了错误,更是文过饰非,对那些反对他们并被实践证明是反对对了的人,则是耿耿于怀。虽然这些人不能像袁绍对付田丰那样向提意见的同志开刀,但他们手里有权,瞅准机会暗里打击报复,待时机一到,就把“小鞋”往那些同志的脚上一套。可以说,在这些同志的身上很有几分“袁绍遗风”。

列宁曾经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在历史上,凡是不懂得,不认识自己的真正实质,即不了解实际上(而不是凭自己的想象)倾向于哪些阶级的人们、集团、派别,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年袁绍以为杀了田丰,就可以掩盖自己的愚蠢,维护自己的“威信”,结果落得为天下哂笑。今天我想有必要给某些人也敲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请君以袁绍为戒!

759/1000
单选题

本文的直接目的是:

A

批判袁绍

B

赞扬田丰

C

以史为鉴

D

记载史实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0.0%
易错项:D
知识点:议论文
来源 【2009-山西党群-055】 展开解析
760/1000
单选题

习主席提出四项原则,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指明了方向。尊重网络主权是“_______”,维护和平安全是“_______”,促进开放合作是“_______”,构建良好秩序是“_______”。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推进器    奠基石    防护网    防护墙

B

防护网    推进器    防火墙    奠基石

C

奠基石    防火墙    推进器    防护网

D

防火墙    防护网    奠基石    推进器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3.7%
易错项:D
知识点:主谓宾关系
来源 【2016-吉林乙-035】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