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结果表明:源于植物的“天然化合物”组合可以分解新冠病毒与人细胞相连的刺突蛋白,从而能非常有效地抑制新冠病毒,该化合物组合很可能对抑制暴露在新冠病毒环境中的人群遭受感染方面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要得到上述研究推论,还需基于以下哪一前提:
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会随着传播过程发生突变
新冠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而传播
刺突蛋白是病毒本身将其侵入人体细胞的组成部分
刺突蛋白变异会使传染性更强,药物是否有效还待验证
生物化学家们宣布,他们已掌握了有效控制植物体内拟南芥酶的技术。使用这种技术,人类就可以改变蔬菜和水果的气味。拟南芥酶是两种物质的综合体,包括二烯氧化物和过氧化氢酶,它能产生茉莉味和绿叶挥发物GLV,后者决定了蔬菜和水果的芳香特点。
由此可以推出:
茉莉花中含有的拟南芥酶比其他花多
在掌握这项技术之前,人类无法改变植物的气味
如果去掉了拟南芥酶,蔬菜和水果将改变气味
决定蔬菜和水果气味的是二烯氧化物和过氧化氢酶
一项研究发现,新鲜蔬菜分别常温、冷藏放置两天后,亚硝酸盐含量会升高,并不同程度高出国家标准限值,对人的身体会造成轻到重度的中毒情况。对此,研究人员将5种久置的蔬菜用果蔬洗涤剂浸泡5到1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又测试了亚硝酸盐含量。结果显示,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明显降低,并很快降低到安全值。因此研究人员认为,久置蔬菜经果蔬洗涤剂清洗后可放心食用。
下面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研究人员的实验结论:
5种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不同
果蔬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会破坏蔬菜的口感
实验中亚硝酸盐含量只是短时间内降低,很快就恢复到超标状态
在清水中浸泡20分钟以上也能达到在实验中同样的效果
①如果把不同形态的花朵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区域,那么蜜蜂就会持续选择一种花朵进行采集;当不同形态的花朵被均匀分散在一个区域的时候,蜜蜂的懒惰劲儿就上来了,变得不那么挑剔了。
②真相就是蜜蜂有着各自的记忆效应,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它们会把之前采集花蜜的经验运用在后续的工作中。
③为了投其所好,于是植物们经常大片大片地开花了。
④可是即便有了工作经验的积累,蜜蜂还是喜欢偷懒,喜欢简单重复劳动。
⑤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植物是怎样保证蜜蜂在采蜜过程中不会换口味的呢?
⑥蜜蜂在作出选择之前往往有4-5秒的考虑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发现了相同的花朵,那么蜜蜂一定会去采那朵相同的花朵,如果没有,只能退而求其次,不加选择地进行采集。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⑤②④①⑥③
①②⑥④⑤③
③⑥①④⑤②
⑥⑤④③①②
穿山甲是独居动物,只有在交配季节才会彼此相遇。雄性个体不会主动去寻找雌性,而是留下气味标记,让雌性找到它。穿山甲通常在晚上行动,白天的时候它会缩成一团睡觉。每种穿山甲都有自己最爱的一到两种昆虫作为自己的食物,非常挑食且口味独特!穿山甲性情温和,尖利的爪子除了挖洞没有任何杀伤力,它也不会主动去攻击其他物种。幼体穿山甲喜欢趴在妈妈的尾巴上,它感觉到威胁会把脸埋在尾巴下,直到威胁离开。
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穿山甲只有在白天的时候才出来活动
穿山甲只有在交配的季节才会共同生活
穿山甲的爪子和甲片具有防御功能
穿山甲对于食物的喜好具有个性化
硅藻是南极浮游植物中最主要的成分,其繁衍能力极强。它的大量生长为海域内几十亿吨磷虾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磷虾用途甚广,它将是人类大有希望的蛋白质来源之一,也是南极生态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生物,没有它就没有那么多的鲸类、企鹅和海豹等。于是,有人认为把磷虾作为南极生物的象征比起企鹅来说更为合适。
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
把磷虾作为南极生物的象征最恰当
磷虾的广泛用途和重要作用
没有硅藻就没有磷虾、鲸类、企鹅和海豹
硅藻的繁衍能力极强,是人类大有希望的蛋白质来源
白色农业是指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手段开发微生物资源工程农业。它是通过优化配置微生物资源,利用微生物惊人的繁殖生产能力,在工厂化条件下生产人类及动植物所需营养品及保健品的新型农业。
根据定义,下列不属于白色农业的是:
使用各种农业废料制成的蛋白饲料、秸秆饲料、EP多效生物添加剂
某农业示范园建成稻谷连作、无公害蔬菜生产、优质稻生产等基地和生态养殖厂
农业生产中运用细菌、真菌、昆虫病菌等构成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
发挥各种技术措施的科学组合,形成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水则水的高效农业群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最直接影响人类能否生存下去的生态因子。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以此平衡着大气二氧化碳的比例,据估计,世界上的森林和植物每年产4000亿氧气。森林是造雨者,不但影响降水量,且减缓山坡上的土壤侵蚀。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森林:
是造雨者
是“天然氧吧”
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人员在2011年至2017年间采集了600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身高、血压和饮食习惯等多项数据,随后,又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神经心理评估和认知障碍评定,在排除吸烟饮酒等风险因素后发现,那些每周吃两次、每次吃约150克蘑菇的老年人,比每周吃蘑菇少于一次的老年人患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低20%。研究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蘑菇中含有一种特殊化合物——麦角硫因,因此,食用蘑菇有助于降低老年人患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研究发现,每周食用两次以上蘑菇的年轻人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
轻度认知障碍老年患者血浆中麦角硫因的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健康人
上述研究中老年人主要食用的是金针菇、平菇等6种常见蘑菇
人体实际上无法自行合成麦角硫因,只能从食物中获取
目前认为造成白垩纪末期(约6600万年前)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的原因是,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巨大陨石撞击了地球。1991年,陨石撞击的重要证据——陨石坑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发现。有学者提出假说如下:陨石撞击地球后,岩石等产生的尘埃造成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气候变得寒冷,恐龙等生物无法适应这种环境变化,从而灭绝。
以下说法最能有力驳斥上述恐龙灭绝原因的是:
陨石撞击产生的岩石尘埃粒径约为0.1毫米,停留在大气中最多也就1周左右,阳光仅被阻挡1周的环境变化不至于引起生物灭绝
在加拿大西部艾伯塔省的一个地区,发现大约8000万年前生活于此的恐龙有45种,但就在陨石撞击之前不久,种类已减少到只有6种
白垩纪末期的印度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火山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变化
目前尚不确定6600万年前在地球上撞出巨大陨石坑的是哪一颗小行星,因此也不清楚造成恐龙灭绝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