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658道有关“Synageles属物种Cutler 1988 蚂蚁拟态 可食用植物中文名称”的相关试题
341/658
单选题

全球气候变暖使自燃野火的风险增加,但研究人员发现,全球经历火烧的土地面积正在减少,他们以卫星数据为基础计算出,从1988年到2015年,全球每年火烧土地面积缩小24%,其中包括热浪、雷电等导致的自燃野火,也包括烧荒等人类行为的影响。最明显的是草原地区,原本习惯防火烧荒的游牧居民的定居化,使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每年火烧土地面积缩小了约79万平方公里。
上述发现最能支持的论断是:

A

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火烧土地面积没有关联

B

全球火烧土地面积的减少有助于缓解气候变暖

C

随着草原地区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火烧土地面积会继续减少

D

防火烧荒等人类行为比自燃野火导致的火烧土地面积大得多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2.7%
易错项:D
知识点:加强支持型
来源 【2020-深圳思维能力-075】 展开解析
342/658
单选题

水熊虫是一种小型水生动物,又称缓步动物。水熊虫是地球上已知生命力最强的生物,它可以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条件下在极端压力环境中生存。缓步动物的奇特能力促使研究人员对其基因组展开调查。目前,对缓步动物的第一次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在缓步动物演化过程中,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不同物种基因组之间的DNA转移),从其他物种中获得了大量基因。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观点的是:

A

基因检测发现水熊虫体内有一种基因,其蛋白质能够抵抗人类培养细胞内的DNA损伤

B

水熊虫可以在太空真空环境中长时间生存,在冰冻30多年之后也能成功复苏

C

水熊虫从祖先那里继承所有基因,体内遗传物质中没有发现来自植物或者微生物的

D

水熊虫体内遗传物质存在一种非常奇怪的“混搭”法,正是这种“混搭”才使水熊虫以更复杂的方式生长和发育

正确答案:C
正确率:73.5%
易错项:D
知识点:削弱反驳型
来源 【2018-联考/海南-092】 展开解析
343/658
单选题

在海洋最深和最寒冷的地方,海洋生物——主要是无脊椎动物——可以达到极大的尺寸。鱿鱼、海蜘蛛、蠕虫和其他种类的动物会长到使世界各地的相关物种_______的大小。这种现象被称为“巨型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黯然失色

B

相形见绌

C

自惭形秽

D

比上不足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3.2%
易错项:A
知识点:因果关系
来源 【2023-联考/福建-022】 展开解析
材料

①今天,世界上超过15亿人使用筷子,也就是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用筷子进餐。西方学者林恩·怀特等人根据取食方式,将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分别是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所构成的三大饮食文化圈。筷子取食方式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筷子的发明地中国更是典型代表。

②但是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

③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在汉语中,“饭”泛指所有煮熟的谷物;在现代语境中,“饭”通常指的是“米饭”,也有可能指其他谷物煮熟的“饭”。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在汉语口语中,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有的方言中直接称为“下饭”。由此可知,“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④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⑤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这是一种适合该地区气候的作物,既耐寒又抗涝。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像有黏性的稻米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⑥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到了汉代,由人或动物带动的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这可能是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在研磨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小麦加工方法之前,中国人煮食完整的小麦,即“麦饭”,至少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到“粉食”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⑦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由于选用了来自越南的早熟新品种,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344/658
单选题

以下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原文的哪个位置?
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匕”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A

①和②之间

B

②和③之间

C

③和④之间

D

④和⑤之间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1.3%
易错项:C
知识点:语句填空题
来源 【2021-国考副省级-057】 展开解析
345/658
单选题

①比如以珠峰为核心的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2550种,动物509种
②作为世界之巅,珠峰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很“高冷”的
③不过正因为珠峰太过高耸,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巨大的海拔落差也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居地
④的确,山顶的高度已不适合任何动植物生活
⑤从“征服”珠峰,到了解珠峰、保护珠峰,我们一次又一次造访世界之巅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守护它
⑥是西藏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将以上六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②③④⑥①⑤

B

②④③①⑤⑥

C

⑤①⑥③②④

D

⑤②④③①⑥

正确答案:D
正确率:62.1%
易错项:B
知识点:句子排序题
来源 【2024-江苏C-030】 展开解析
346/658
单选题

支付宝“蚂蚁森林”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于植树尽责形式创新的需要。它采取的是社会认养模式,由企业捐资,地方专业单位造林,公益机构管理,实质上是实现了义务植树的专业化。只要有植树造林的意愿,不管身在何方,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植树责任。这对于普及社会的义务植树意识,降低参与门槛,无疑大有裨益。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A

支付宝推出“蚂蚁森林”这一项目的根本目的

B

社会公益活动如何有效地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

C

“蚂蚁森林”对植树尽责形式的创新及其意义

D

大众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的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

正确答案:C
正确率:92.5%
易错项:D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9-吉林甲-036】 展开解析
347/658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的事件可能发生的是:
①隋炀帝偏爱吃茄子
②苏东坡的早餐中常有玉米粥
③西红柿炒蛋经常出现在宋代百姓的餐桌上
④开心果在宋代深受欢迎,学名叫阿月浑子
⑤苦瓜不但可以食用,还能入药,被收入《本草纲目》中

A

①③⑤

B

①②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④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3.0%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来源 【2018-联考/天津-058】 展开解析
348/658
单选题

无公害蔬菜,是指应用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等生物防治措施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综合防治蔬菜病虫害,使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允许食用标准的蔬菜。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

无公害蔬菜必须使用微生物农药

B

农用抗生素允许使用

C

化学农药只要高效低毒就可以使用

D

无公害蔬菜可放心食用,绝对不会对身体有一点伤害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5.0%
易错项:D
知识点:生物学类(不要用)
来源 【2008-福建-073】 展开解析
349/658
单选题

海洋酸化会影响珊瑚、贝类等钙化生物的正常生长,_______它们的碳酸钙外壳,甚至对它们造成_______的影响,进而破坏整个食物链。为了保护自己,这些钙化生物会长得越来越小、外壳越来越厚,这会对食用贝类养殖产业造成很大的打击。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腐化        恶劣

B

侵蚀        严重

C

腐蚀        致命

D

侵入        深远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4.2%
易错项:B
知识点:递进关系,语义关系
来源 【2016-重庆下-034/政法干警-006】 展开解析
350/658
单选题

多级养殖是指根据物种代谢产物或残余有机质的利用价值及其在食物链中所处的级次,依次放养相应生物,多级次利用营养物质的一种养殖方式。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多级养殖的是:

A

将养殖过江蓠的海水用于放养贝类,以利用其中繁殖的浮游生物;再将养殖过贝类的水用于放养对虾;再以对虾代谢分解的产物养殖藻类

B

将鱼、虾、贝类与藻类放在同一水槽混养,其代谢产物会为藻类提供必要的营养要素,藻类的光合作用又产生更多的溶解氧

C

在一台浮筏上,于冬春季养殖海带;至夏秋季养殖海湾扇贝或石花菜,从而更好利用海况条件,满足市场需要

D

同一池塘中,鲢、鳙生活在上层,主食浮游生物;草鱼、鳊生活在中下层,主食草类;鲤、鲫生活在底层,主食底栖动物和有机碎屑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4.7%
易错项:D
知识点:核心成分分析
来源 【2024-国考副省-087/国考地市-081】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