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单位有工作人员48人,其中女性占总人数的37.5%,后来又调来女性若干人,这时女性人数恰好是总人数的40%,问调来几名女性:
1人
2人
3人
4人
物理学研究与艺术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若是不能_______,就只能千锤百炼,通过成年累月的辛苦工作来解开暗物质的谜团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妙手偶得
一蹴而就
守株待兔
灵机一动
某公司将在本周一至周日连续七天举办联谊会,某员工随机地选择其中的连续两天参加联谊会,那么他在周五至周日期间连续两天参加联谊会的概率为:
(1)听音乐会
(2)观看广告
(3)购买音乐会票
(4)坐车前往音乐厅
(5)寻找座位
3-2-1-4-5
2-5-1-4-3
2-3-4-5-1
3-4-1-2-5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从“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到“APEC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再到“工匠精神”热度不减,一系列利好举措出台……这些经久不衰的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在于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属性,既反映时代又推动时代的改变。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网络热词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极为旺盛
要让网络热词成为正能量的载体
网络热词是社会发展态势的晴雨表
战国宋玉《对楚王问》,很早就点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差别,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并不认为“阳春白雪”有资格鄙薄“下里巴人”。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并不对抗,白居易作诗追求通俗浅白,“每作诗,令老妪解之”,只有老太婆能听懂的才是好诗;柳永用俚词俗语,“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更遑论勾栏瓦肆里的宋元戏曲与明清小说······而这些流传甚广的传说都烙印进了我们的文化心灵,影响了我们的文化意识。
这段文字最能支持以下哪一论题:
古代文化审美之现代启示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对立
精英阶层对平民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平民传统
某小区有40%的住户订阅日报,有15%的住户同时订阅日报和时报,有75%的住户至少订阅两种报纸中的一种,问订阅时报的比例至少为多少:
35%
50%
55%
60%
我们在阅读时,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不同:左脑先理解后记忆,记住慢、遗忘快,更适合记忆的消化、吸收;而右脑则会将语言变成图像,可以大量、快速地记忆,且记忆质量很高,一旦记住就很难忘掉。也就是说,当右脑分析一个词时,比如阅读到“猫”这个词时,就会自动在右脑影像库中搜寻猫的形象,然后将猫这个词与它的图片链接在一起,加深印象。如果是分析一句话,比如“猫在睡觉”,影像库中可能出现的就是一只猫在太阳底下蜷成一团睡觉的图像,或许还夹杂着轻微的鼾声。因此,语言对大脑会有更进一步的刺激,所以听书有时比阅读还多出了一道工序——声音的符号化。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听书比阅读对大脑的要求更高
听书没有阅读容易集中注意力
听书和阅读都是对信息的处理
听书时大脑会将语言变成图像
已知A单位在3月x日(x≤10)举行校招会,B单位在4月y日(y≥20)举行校招会,两个单位的校招会都在星期五举行,已知x+y=32,问y的值为:
24
25
26
27
在某企业,40%的员工有至少3年的工龄,16个员工有至少8年的工龄。如果90%的员工的工龄不足8年,则工龄至少3年但不足8年的员工有多少人:
48
64
80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