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1、小本第2页10~13题、第3页7~9题(共7题,预计用时16~18分钟) 2、进步本整理课上讲的题目(根据自己的错题整理) 收《1.3洛伦兹力 课后作业》这张纸和《小本》”的相关试题
981/1000
单选题

小王从单位开车去省城,如果他把车速提高20%,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15分钟到达;如果按原速行驶30千米后再将车速提高25%,也比原定时间提前15分钟到达。问小王单位距离省城多少千米?

A

60

B

120

C

180

D

240

正确答案:C
正确率:46.9%
易错项:B
知识点:行程问题-其他
来源 【2019-浙江A-069】 展开解析
982/1000
单选题

1,1,2,3,4,(   ),6

A

7

B

8

C

9

D

10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2.6%
易错项:C
知识点:和数列
来源 【2021-浙江A-051/浙江B-021/浙江C-051】 展开解析
983/1000
单选题

1/2,1,3,15,120,(   )

A

240

B

360

C

144

D

1440

正确答案:D
正确率:93.1%
易错项:B
知识点:倍数数列
来源 【2014-江苏B-027】 展开解析
984/1000
单选题

2.5,2,3,4,10,38,(    )

A

92

B

134

C

256

D

378

正确答案:D
正确率:64.7%
易错项:B
知识点:倍数数列
来源 【2012-山东-064】 展开解析
985/1000
单选题

每道题包含一套图形和四个选项,请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填在问号处,使图形呈现一定的规律性:【2023北京087】

xingguang

A

如图所示

B

如图所示

C

如图所示

D

如图所示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7.6%
易错项:C
知识点:移动,旋转
来源 【2023北京087】 ​ 展开解析
材料

①1928年,洛阳金村的古墓里出土了数千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有一面镜子,上面雕镂着一个披甲执剑、头上戴冠的武官。有趣的是,冠两侧都插着羽毛,专家认为那是一种名为“鹖”的鸟的尾羽,这种冠就叫“鹖冠”。“鹖冠”是战国到汉代时武官所戴之冠,鹖鸟生性好斗,至死不却,因此武官佩戴鹖冠,以此昭示英勇气概。

②武官戴“鹖冠”,文官的冠则叫“进贤冠”,代表文官有举荐贤能的义务。那么“进贤冠”又有怎样的装饰呢?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个画面:两位身穿袍服的文官,头戴“进贤冠”,耳旁像簪花一样插着一支笔,这种装饰叫作“簪笔”。“簪笔”是汉代的一种制度,文官上朝奏事时,要在奏牍上书写,写完之后笔没处放,就插在耳边,久而久之就成了服制的定规。“簪笔”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名称也由“簪笔”变成“垂笔”。

③在古代男子的冠中,最尊贵的是“冕”。“冕”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也叫做“冕冠”。“冕冠”每个部分的形制都有特殊意义,比如其顶盖叫作“冕板”,一般为长条形,前圆后方,后端又比前端高出三厘米左右,这是象征戴冠者的匍匐形态,表示对天地宇宙的尊崇;“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叫做“旒”,一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十二旒,其余按等级递减为九旒、七旒和五旒。在“冕板”的两侧还垂有两根丝带,下端分别系着一枚丸状玉石,名曰“充耳”。“旒”与“充耳”的设计也有用意:“旒”用来“障视”,“充耳”用来“止听”,这是提醒人们在庄严神圣的祭祀场合,不看不正之物,不听不正之语,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即由此而来。

④冠冕形制如此复杂,却还不是极限。北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为了将自己与现任皇帝区分开来,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但是旒数多了,走起路来更得小心翼翼、缓步而行,其实这也正是戴冠冕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让人端正行走。身形一端正,人就显得有气派,这就是所谓“冠冕堂皇”。

⑤当然,“冠冕”不仅仅是为了“堂皇”。《礼记•冠义》中说“冠者,礼之始也”,这是古人重视冠冕的主要原因。“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古代帝王稳定社会的手段。礼有如此宏大的意义,作为“礼之始的冠当然意义非凡。所以在古代,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古书上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在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还没有这个资格。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以示成年,而后才能被赋予贵族子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冠礼极其复杂,单是加冠仪式就要举行三次,每次戴的冠都不一样,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也分别象征着“士”的日常、战争和宗教生活。

⑥冠的象征含义既然如此之多,那么可想而知,冠是不能乱戴的,乱戴就意味着不尊礼。《左传》曾记载过一桩“失礼”之事:卫国国君请两个大臣来朝中喝酒,两个大臣早早就穿着朝服在朝中等候,国君却忘记此事,跑到园子里打猎去了,两个大臣只好到园中见他。国君听闻,戴着打猎的皮弁就出来了,惹得两位大臣十分愤怒。由此可见,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所以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其意不仅在于要衣冠周正,还在于要符合礼仪。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即将战死的时候,也要将自己被打落的冠系好,所谓“君子死,冠不免”。在死亡面前,子路还要结缨正冠,这在现代人看来未免太过迂腐,但这正是当时所崇尚的君子品格,也说明服饰制度对经国治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么一想,“冠冕”确实要“堂皇”。

986/1000
单选题

根据第③段,下图所画“冕”的形制与原文描述相符的是:
星光公考

A

如图所示

B

如图所示

C

如图所示

D

如图所示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1.8%
易错项:B
知识点:其他题型
来源 【2020-国考副省级-053】 展开解析
987/1000
单选题

1/2,1,4/3,19/12,(   )

A

133/60

B

137/60

C

107/60

D

147/60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6.7%
易错项:D
知识点:分式数列
来源 【2008-广西-004/湖北省(A卷)-034】 展开解析
988/1000
单选题

15,7,12,6,9,5,(   ),(   )

A

6,4

B

14,11

C

6,5

D

14,10

正确答案:A
正确率:100.0%
易错项:统计中
知识点:小数数列
来源 【2008-湖北省(A卷)-040】 展开解析
989/1000
单选题

选项的四个图形中,只有一个是由题干的四个图形拼合而成的,请选出来:【2011江苏C049】

xingguang

A

如图所示

B

如图所示

C

如图所示

D

如图所示

正确答案:A
正确率:29.7%
易错项:B
知识点:图形拼接
来源 【2011江苏C049】 展开解析
材料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内进行复制,释放后再侵入其他上皮细胞。受染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局部有炎症反应,一般不发生病毒血症。两周后受感染区域的上皮细胞重新出现或修复。流感病毒偶尔可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其病变特征为肺脏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潜伏期通常为一两天,短者仅数小时。

流感有不同的类型。单纯型流感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杀伤力不大;第二种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少部分病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变沿上呼吸道向下【甲】累及肺实质,引起肺炎,很多患病者会在5~10日内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三种是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及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征候,病死率高。1918~1919年发生的那次流感属于第二类,因而死亡人数极多。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而且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这也是它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流感流行除了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每次引起大流行都会发生变异而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外,与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另一方面,每次流感流行都与人们轻视这种疾病和没有做好隔离有关。同时流感流行具有【乙】突袭的特点,颇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意味,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往往突然【丙】,迅速传播开,危及面广,因而容易造成较大伤害。

而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流感可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继发细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毒感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卫功能,致使致病细菌乘虚而入,并在局部聚积,引起感染。很多人都是从流感开始,继发肺炎,最后导致死亡。

当然,患过流感和未患过流感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不同。一般而言,尽管流感病毒变异较大,但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990/1000
单选题

对第1段划线句子中“复制”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流感病毒具有再生能力

B

流感病毒可以产生相同的病毒

C

流感病毒可以使纤毛柱状上皮生长

D

流感病毒可以感染更多的上皮细胞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0.0%
易错项:D
知识点:说明文
来源 【2011-北京-057】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