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这是正面表现苏金散对生命一视同仁的高尚医德
“手指一触”“上下翻飞,疾如闪电”等动作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苏金散正骨拿踝的娴熟技法
“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是从病人的角度侧面表现苏金散的高超医术
“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这是以病人的感谢来表现苏金散的高超医术
唾液内含有的免疫球蛋白A原本发挥的是抗菌作用,英国拉夫巴勒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唾液中这一蛋白的数量与人体免疫力呈正相关。他们花费了三年多时间,对38位参加过美洲杯帆船赛的赛手进行测试,观察到大约有四分之三的赛手在患上感冒前的两周时,尽管当时感觉良好,但唾液中免疫球蛋白A水平已经急剧下降。
英国的研究人员对唾液进行的此项研究,其意义在于:
揭示了通过检测唾液内含有的免疫球蛋白A数量,人们可以判断自身的免疫力状况,在免疫力低下时及时采取措施,以防疾病袭扰
明确了唾液中免疫球蛋白A的数量越高,则人体免疫力越强,这是因为免疫球蛋白A在发挥作用
发现了感冒的潜伏期为两周,在此期间,唾液中免疫球蛋白A水平已经急剧下降,而人们不会有免疫力下降的感觉
颠覆了人们对唾液内含有的免疫球蛋白A的抗菌作用的认识
我们的节日文化,总在传承发展中_______。除夕守夜的年俗,从围炉夜话到一起看春晚,再到边看春晚边晒年夜饭,形式越来越丰富;端午节不少地方推出读诗、赛诗活动,诗意过节过出清新感。从更广视角看,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既有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_______的实践再造,还有奔腾澎湃的创新汇流。因为坚守正道,所以敢于_______、海纳百川;因为主动求变,所以时代气息更浓、生机活力更足。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另辟蹊径 点铁成金 革故鼎新
别具一格 千锤百炼 集思广益
精彩纷呈 脱胎换骨 标新立异
别开生面 大浪淘沙 推陈出新
古代有位李姓博州太守为官极其廉洁。一天,他在烛光下办公,有人送来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蜡烛,点起自家蜡烛。“公烛之下,不展家书”,成为公私分明、严于律己的生动写照。现实中,有的人常在公私之间安装“旋转门”,公私不分。克己奉公,严以修身、俭以养德,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这才是人间正道。
在这段文字中,安装“旋转门”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是:
界限模糊
标准不一
职能错位
权责不明
微博在汇聚民众智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谣言散布的途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事件越重要、事实越不清楚,传播得就越快越广,谣言的危害也就越大,“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判断能力”。
因此,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
①大众应避免盲从,要有理性判断
②传媒应承担社会责任,防止消息扩散
③个人应尽快传播,自由行使权利
④政府应及时发布信息,谣言止于公开
①②
①④
②③
③④
两个小组参加汽车零部件拆装速度测试比赛。所有参赛者平均每人每天8小时可以拆装18组零部件。其中,第一小组的平均速度是每人每天8小时拆装26组零部件;第二小组的平均速度是每人每天8小时拆装14组零部件。通过测试赛,该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商认为该零部件的设计需要进一步简化。
由此可见:
第一小组的参赛者动手能力均优于第二小组
第二小组的参赛人员比第一小组的参赛人员多
所有参赛者的零部件拆装速度均不达标
所有参赛者的动手能力在比赛结束后都得到加强
我曾经有一个坏习惯:不是在晚饭后坐在沙发上看手机,就是睡觉前躺在床上看手机——打开微信,将当天的朋友圈从头看到尾,一直刷到没有新动态为止;打开微博,看看谁因为什么又上了热搜榜;打开头条,看看它推送给我的星座分析······结果可想而知,时间轻松被刷没,除了一堆无用的信息,我什么也没得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玩物丧志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智能手机使打发时间变得很容易
做没有意义的事无异于慢性自杀
不应沉迷于那些没有价值的信息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群人?早上上班见面问好,他在低头玩手机;中午同事吃饭闲聊,他在低头玩手机;晚上朋友聚会叙旧,他还在低头玩手机。其实他没有那么忙,他可能是在“切水果”,可能是在“打小鸟”,更有可能的是在刷微博、摇微信。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培养出了这样一群“指头族”,一群习惯通过手指看世界的人。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描述“指头族”的生活方式
描述“指头族”看世界的方式
说明“指头族”产生的原因
描述“指头族”的手机情结
短短几天内,四大名著“假想微博体”爆红网络。如果以2006年“馒头血案”为原点,中国网民的“恶搞”之路也已经走过多年。最初仅仅为满足网民的无聊情绪,之后为满足人们对幽默的需求,现如今成功的“恶搞”案例越来越需要“内涵”了。这内涵一定是“写实主义”的,如果没有大笑之后的现实痛点,那也只是欠缺灵魂的娱乐项目,未必能引发公众的真正共鸣。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我国“网络恶搞”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我国网民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网络恶搞”
“假想微博体”使用了“写实主义”手法
“假想微博体”走红源于它对现实的关注
在许多“80后”的童年、少年记忆中,漫画还是一摞摞的杂志和成套的画册,从电脑、手机上看网络漫画,已是成年后的事情了。但这却是“90后”“00后”们漫画阅读的起始阶段。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漫画”改变和颠覆了原来的产业格局。网络的优势吸引了大量漫画作者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从电脑端的漫画网站、博客、论坛,到移动端的微博、微信,许多漫画作者以网络为载体,吸引了众多粉丝,创造出许多知名漫画形象。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互联网对漫画传播方式的影响
不同年代接触漫画的不同途径
网络对漫画作者与读者的吸引力
数字技术对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