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合作关系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帮助企业获取、发展和筹划智力和劳力资本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它可以满足企业管理虚拟化发展的要求,将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外部化或由员工实现自主管理,企业从而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不属于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是:
小李和同事都被公司派到某职业学校培训半年
某集团将其全部广告交由同一家广告公司设计
某企业通过猎头公司物色到一位产品研发专家
某公司委托劳动派遣公司负责分发员工的薪酬
由于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和简便性,手机病毒与恶意软件带来的风险甚至高于电脑之间的病毒传播。从手机病毒的传播方式来看,主要是利用蓝牙设备、网页浏览、下载软件、短信彩信和电脑连接等多种途径。从智能手机的技术性能来看,它的移动存储功能和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网络到手机、手机与手机之间数据的频繁交换,增大了病毒的传播概率。
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智能手机的性能还有待提升
手机病毒的传播方式有多种
智能手机有传播病毒的风险
无线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弊端
风能∶核能∶资源
听筒∶话筒∶音乐
保姆∶保安∶家政
木柴∶木炭∶燃料
包子∶粽子∶节庆
目前,国内的多家快递企业开始尝试拓展无人机送货业务,这样既能缓解地面交通拥堵,又能提高快递企业运营效率。但是,自无人机技术应用以来,安全事故屡屡发生。无人机在快递业的大规模应用,还可能对空管秩序造成极大冲击。特别是引入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技术,逐渐摆脱了人工干预,而且还会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优化自己的飞行路线。一旦对其监管落实不到位,极有可能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对此,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工智能在无人机领域的优势,防止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引入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技术潜在风险更大
无人机的广泛应用需技术和监管共同发力
快递企业引入无人机业务的时机尚不成熟
发展人工智能需要更多地考虑其安全隐患
“Core Competence”通行的中文翻译是“核心竞争力”,但它的准确译法应该是“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不是一个公司独有的某种技术或工艺,也不是公司内部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能力,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公司集体学习、运作的结果。核心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本源的,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下列对“核心能力”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核心能力是指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核心能力不是指个人能力,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术
核心能力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可能性很大
核心能力与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和利益无关
2006年末,浙江省拥有人才资源数379.5万人,比2005年增长18.7%;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资源数达820人,比2005年增长18%。人才资源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204.3万人,比2005年增长26%;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3.7万人,比2005年增长23.9%。
2006年,浙江省各市、县(市、区)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44.6亿元,比2005年增长31%;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4.19%,比2005年提高0.42个百分点。财政科普活动经费拨款为6632万元,比2005年增长23.2%,人均科普活动经费达1.43元,比2005年提高0.25元。
2006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达407.8亿元,比2005年增长26.9%,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59%,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24亿元,比2005年增长37.2%,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42%,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328.1亿元,比2005年增长26.7%,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由2005年的1.14%提高到2006年的1.15%。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的比例也由2005年的29%提高到2006年的46.7%。
2006年的浙江省人才资源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约占全省人才资源总数的:
56.5%
55.3%
53.8%
52.8%
包括食品安全标准在内的任何强制性技术标准的制定,必然建立在“可标准化程度”这一概念基础上。这是为研究某领域是否适合以单一标准进行一体化治理所创造的分析工具,其含义是指“管制者在事前能否以适当的成本识别被管制行为的类型及其后果,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统一执法”。______某领域风险类型单一,致害原理相同,______致害性呈匀质化分布,表明其可标准化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风险行为的可标准化程度高低决定了其是否适合以“一刀切”的强制性标准进行一体化治理。
对于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食品风险而言,理想意义上的立法设计应通过全面风险评估,以社会总风险最小化为目标,设定“社会最优”的食品安全标准,并交由行政机关统一实施。作为实施层面的“查漏机制”,私法仅在食品安全标准未被执行的情况下,通过民事诉讼发挥私人监控优势及其责任威慑效果,督促行为人积极遵守既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在这样的公私法合作框架下,遵守食品安全标准的事实将作为免除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违反食品安全标准的行为也将在私法上得到直接评价。因为“社会最优”标准的设定已经过全面权衡和通盘考虑,并选取了社会可接受的最佳标准。
由于食品风险本身的特殊性,理想意义上的“社会最优”标准固然不是零风险标准,但该标准的设定必然经过全面风险评估和收益权衡。正如社会最优的农药残留标准仍有剩余风险,但若执行零残留标准,人类将面临更严重的食物短缺风险,因而该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权衡农药残留的致害成本和农药带来的农作物增产收益。这背后是一种社会总成本与总收益的权衡。符合社会最优标准的食品固然仍可能致害,但此种加害行为已不具有法律上的可归责性,这是人类追求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而必须承受的副产品。
如此看来,法学家们显然是基于理想意义上的立法设计才形成了这样的认识,我国现有且未来将要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均属社会最优标准。但实际上,参与立法的学者可能过于自信。社会最优标准属于纯粹的专业技术判断,用经济学术语表述,即“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的标准——其在风险行为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通俗地讲,当再提高一个单位的食品安全标准将会增加社会总成本时,便达到了社会最优标准。由于社会最优标准的等级和精准度要求极高,现实中多数食品安全标准都难以企及。这一方面是因为食品风险可标准化程度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化时代的食品安全风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给科学上的因果关系判断提出了极大挑战,设定食品安全标准所依赖的风险评估和成本—收益衡量也因此面临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当技术理性无法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时,标准制定者的政策决断和抽象价值判断就变得不可或缺。因此,现实世界中的食品安全标准注定是一个兼具技术性和政策性的双重判断。尤其是在各类产业政策导向和利益集团博弈条件下,具有利益分配效果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更是难以达到所谓“社会最优”的目标。
对文中所说“可标准化程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便于管制者用适当的成本识别与管制
是制定强制性技术标准的基础
运用得当有利于有效进行统一执法
便于管制者控制风险产生的后果
应对物价上涨,可采取的措施是:
降低基准利率
扩大财政支出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扩大财政赤字
逻辑作为人类探求知识、追求理性的工具,其研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________是以推理有效性为核心研究内容的逻辑,其形态也是丰富多彩的,________有演绎的逻辑,还有各种非演绎的逻辑,如归纳逻辑、类比逻辑等,________围绕推理研究,逻辑还研究与推理有关的概念、判断、论证以及基本的逻辑规律和逻辑方法等等。
不但 而且 甚至
即使 不仅 并且
如果 那么 也是
既然 所以 然而
比量是指通过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为参照而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的认识结果。这样的认识结果由于其作为参照基础的知识或是经验和逻辑推理都具有无误性,所以其认识结果也就真实可靠。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不属于比量的是:
甲游玩到山林深处,看到一名僧人在山涧边挑水,身后是茫茫的丛林,从而知道林中有寺庙
乙看到远处露天的舞台上冒烟,而知道舞台上起火了
丙早上起来,透过窗户看见空旷平地上草木摇动,而知道外面在刮风
丁看到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非常开心,但是他知道,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4.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