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针对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格律恩对歌德的歪曲进行了批判,提出自己的批评原则。他说,“我们绝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1859年5月18日致斐·拉萨尔信中,恩格斯把这种观点称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美学的观点和史学的观点是最高标准
从美学和历史角度出发的批评被恩格斯称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史学和美学的观点曾被恩格斯称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美学的观点和史学的观点一直被称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所谓形象工程指某些领导干部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和利益,不顾群众需要和当地实际,不惜利用手中权力而搞出的劳民伤财、浮华无效却有可能为自己和小团体标榜政绩的工程。
下列属于形象工程的是:
某市领导干部为农村儿童建立希望基金会
某经理私自为集团快速建立了豪华大厦
某领导以发展旅游为名在贫困乡建大型度假村
某市领导决定对当地古建筑工程进行修复
一项新研究显示,中国的消费升级正在延续。所谓消费升级是指消费者对更能满足自己美好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价格更高的优质商品和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最能体现消费升级的是:
现在收入多了,生活水平高了,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想要提高消费档次
某机构研究发现,中国家庭2019年在生活消费品方面的开支预计相较去年增长5%
中国人对包装食品、饮料、护肤品、洗发水和处方药等快速消费品的消费呈增长趋势
越来越多中国人付出更多成本,去享受健康、快乐、体验好且富有内涵的高端商品和服务
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春种,秋收,夏耕,冬藏,四季轮回中,隐藏着一套严密的历法,历经千年而不衰,相比农耕时代,今天的人们与自然日渐疏远,然而,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饮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
最能支持上述结论的是:
在年轻人的日常饮食中洋快餐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大城市中有很多家庭开始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
罗宋汤、炸猪排等舶来品,最终被同化为上海人自己的味道
川菜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受到当地人的喜欢
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从众,即群体能产生压力,使人们的思想在压力下趋于一致。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群体应当更为强调人的个性
个体对群体越信任,个体的行为就越容易趋向群体行为
从众心理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是消极的效应
个体从众达到一致或是被迫服从,或是自愿接受
一个现实是,受普通大众欢迎的产品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在市场上更长久地立足。很多所谓的高科技产品________,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忽悠了消费者一把,最后无影无踪。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昙花一现
弄虚作假
徒有其表
华而不实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下列古语中,蕴含了“人民至上”观点的有:
①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③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④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①②
①③
②③
②④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绝,中国社会之所以会有超_______结构的历史,就是因为它一直有一套_______的,为多数民众所接受的主流价值观念,即所谓的儒家价值观。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选项是:
稳定 完整
平衡 悠久
严谨 通俗
系统 平和
《虞初志》中“虞初”本是西汉一方士之名,方士之说多荒诞夸饰,作者以此为书名,其编选旨趣_______,“法奇僻荒诞”“兼综怪迁”。如前所述,《鹅笼书生》故事情节_______为六朝志怪小说所罕见,符合上述诸家的编选旨趣,自然而然获得他们的垂青,编选者们有意辑录这类奇异故事说明作意好奇已成为这一时期小说家们共同的审美追求。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在话下 入木三分
不言自明 力透纸背
不言而喻 奇幻诡谲
毫不讳言 大笔如椽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人员模仿自然系统创建了一种分子化合物,当添加燃料(一种称为碳化二亚胺的高能分子)时,开始自由移动组装成水凝胶。只要能源供应持续,化学反应能使该材料稳定;当能源耗尽,这些材料简单地分解为其基本分子。控制最初给定燃料的多少,研究者能按需设置,实现需要的有效自毁。研究人员说,这种技术近期内就能用作靶向药物的传递系统,以球状结构将药物带到身体各处,在需要的地方自动溶解,释放有效载荷。另一个设想是设计成组织工程的支架结构,植入身体来帮助愈合,并在身体自身细胞接管后降解。此外,可用这类材料制成塑料件或电子装置,它们在垃圾填埋场会自毁,避免堆积。
关于这种能自毁的材料,文中没有介绍:
化学成分
应用前景
自毁原理
研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