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去品味和体验”。
从哲学角度看,两个观点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决定的
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的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是:
只有经历挫折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业绩
仁人志士扼住了命运的喉咙,所以成功了
挫折虽给人带来了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
历史长河中,大批伟大人物坚持与磨难斗争并成就非凡
一个办公室有2男3女共5个职员,从中随机挑选出2个人参加培训,那么至少有一个男职员参加培训的可能性有多大:
60%
70%
75%
80%
很多人认为,艺术创作是对自然或社会的观察与模仿,但在某些艺术史家看来,艺术家的创作其实是对传统与风格的修改和调整,是不断制作与匹配“图式”的过程。无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古希腊罗马精神的再现,还是中国宋元文人画对老庄哲学的追随,都是如此。艺术家在准备好想要处理的题材之前,脑海里必然存在某些已知的图式,这些图式是过去艺术家们的成果;艺术家在画布或画纸上开始描绘时,就像置身在一个“镜子厅”或“回音廊”,旧的图式被不断唤起,题材的意义在特定的视觉秩序中,以新的图式再次展现。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艺术创新是无中生有的过程
艺术作品间的相似缘于模仿借鉴
艺术创作离不开已有的传统
古典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金庸的小说有很强的代入感,深受读者喜爱。现在人们说高手在民间,就会想到“扫地僧”。金庸细致观察社会,深入理解大众心理。其实“扫地僧”这样的人物未必存在,但金庸带给普罗大众安慰,“你看顶尖人物或许跟我们一样生活”,这就给大众带来自我认同的心理暗示。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文学创作需要长期的积累
虚构对文学创作意义重大
产生共鸣的作品才受欢迎
真实才是文学的终极追求
竞业禁止是企业约束其员工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对于本单位某些在任职时接触或可能接触到商业秘密的员工,要求其在职期间不得在竞争企业兼职或任职;不得自行创办与原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公司,离职后不得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开展向原企业竞争的业务或受雇于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对手公司。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竞业禁止约束范畴的是:
某网络公司编程人员厌倦了无休止的加班生活,辞职开了一家网吧
某手机公司研发人员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偷偷出卖给另一家手机制造企业
某蛋糕店员工利用偷学到的配方,辞职后在原店对面开了一家蛋糕店
某服装公司设计师为了提高收入,在另一家服装公司高薪兼职
某种商品在定价基础上打八折销售,打折之前每天卖40件,开始打折第一天起,每天都比前一天多卖10件。打折销售15天的利润总额与打折之前销售20天的利润总额相同,问这种商品的成本是定价的:
60%
64%
70%
75%
甲公司租用乙公司写字楼,乙公司委托丙清洁公司清洁写字楼外墙,丙公司指派员工小刘负责清洁。因操作不当,小刘的清洁工具从高处掉落砸坏甲公司李某的汽车。李某的损失应当由( )负责。
甲公司
乙公司
丙公司
小刘
若销售团队有5个人,每个人把其他四个人的年龄相加,所得到的和分别为95、102、100、99、104,则这五个人中年龄最大的人为多少岁: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人口抚养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用来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目前,一般将15岁至64岁的人群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非劳动年龄人口。据测算,我国的人口抚养比到2013年将降低到最低点,之后就会上升。
根据上述文字,对“人口抚养比”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人口抚养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
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越高,“人口抚养比”则越高
“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劳动力供给越充分,“人口抚养比”则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