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840道有关“电影 小麦 1964 作者”的相关试题
91/840
单选题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100多年来,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新技术让电影释放新魅力,也带来新的电影美学。电影修复同样是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产物。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电影修复从2K分辨率、4K分辨率、单声道转化5.1声道,再到今天黑白转彩色技术的又一突破。该片修复耗时7个多月,上百人参与,修复了16.5万帧画面,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式AI(人工智能)上色,加上人工逐帧做精细化调整,使之最终呈现大银幕。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

从黑白到彩色,科技使电影艺术迈上新台阶

B

科技助力电影修复,能让老电影焕发新光彩

C

电影发展史,就是电影技术不断创新的历史

D

老电影修复,《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成功范例

正确答案:B
正确率:80.2%
易错项:A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3-黑龙江-051/辽宁-056/内蒙古-033】 展开解析
92/840
单选题

早期的电影多是全景式的“纪录视角”,这是由于摄影机无法移动,只能________传统戏剧我演你看的观演关系。随着各种摄影新技术和剪辑新手法的出现,电影依靠独特的镜头语言,逐渐脱离戏剧的束缚,________。完全依据戏剧思维,使用单一固定的场景所打造的电影虽有佳作,但_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照搬  自立门户  屈指可数

B

保持  另起炉灶  凤毛麟角

C

沿袭  独当一面  差强人意

D

复制  革故鼎新  寥寥无几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6.2%
易错项:B
知识点:解释关系,因果关系
来源 【2022-国考行政执法-036】 展开解析
93/840
单选题

农民卖粮舒心,源于市场之“手”用得好。2020年的夏粮生产,不仅数量增加,质量也在提升。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专用麦比例高,全国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比35.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从目前收购市场情况看,每斤优质小麦要比普通品种高出0.1元左右。这背后,________________。如今,多元化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既让丰收粮有了更加多样化的销售渠道,也让优质粮食品种销路更好、价格更高,优粮优价成为种粮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说到底就是稳住这些农民的种粮收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B

正是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C

全国农户构成了粮食安全的坚强基石,稳住粮食生产的好形势

D

通过优化供给体系,拓展粮食产加销增值空间,分享增值收益

正确答案:B
正确率:68.1%
易错项:D
知识点:语句填空题
来源 【2021-联考/福建-060】 展开解析
94/840
单选题

传统绘画风格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影响_______,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就是水墨画对国产动画电影所作的_______,这不仅是中国民族风格的体现,也是世界动画界的一次_______。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选项是:

A

比比皆是    革新    合作

B

不胜枚举    突破    尝试

C

不一而足    贡献    创举

D

至关重要    贡献    创举

正确答案:C
正确率:28.2%
易错项:D
知识点:主谓宾关系,轻重
来源 【2010-湖北-019】 展开解析
95/840
单选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娱乐方式少,评弹和电影是_______的,目前电影能够带来各种感官刺激,评弹就做不到了。那么,既然没有土壤,评弹演员的水平怎能提高?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旗鼓相当

B

求同存异

C

一脉相连

D

相映成趣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6.5%
易错项:D
知识点:转折关系
来源 【2015-河南-021】 展开解析
材料

xingguang

96/840
单选题

2016年我国平均电影票价比上一年约:

A

提高了2.9元

B

提高了1.6元

C

下降了1.6元

D

下降了2.9元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0.4%
易错项:B
知识点:平均值计算
来源 【2018-上海A-083】 展开解析
97/840
单选题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组成部分,早已和画面构图、色彩、语言一样,成了表达主题、塑造人物、_______意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在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灵、影响观众心理方面所能达到的神奇效果,是前人始料所不及的。一部精彩的电影如果缺少了_______的音乐,就好比一道大餐少了盐。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设立  相辅相成

B

创造  相得益彰

C

生成  引人入胜

D

展现  此呼彼应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6.1%
易错项:A
知识点:比喻关系
来源 【2023-联考/福建-025】 展开解析
98/840
单选题

印度电影曾经是呆板冗长的舞台剧代名词,模式一成不变,故事老套,人物类型化。孟买的“宝莱坞”也因为模仿“好莱坞”的名字,总让人觉得它像一个仿造色彩浓厚的滑稽剧生产基地。但印度电影在经历过歌舞片、超级英雄片、浪漫爱情片等类型片之后,每年1900多部的生产量,使它的电影工业显现出与好莱坞分庭抗礼的壮观气象。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印度电影人有如神助,在现实与虚幻间搭起一座桥梁。于是,他们在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中磨炼出来的讲故事的能力日益增强,流畅地讲出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印度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讲好故事

B

印度影片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

模式的变革促进了印度电影的发展

D

印度电影对市场喜好的把握日趋精准

正确答案:C
正确率:21.0%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8-广西-044】 展开解析
材料

①中国古代早期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尤其是在先秦时期,可以简单分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代表的典型稻作单一农作物种植制度和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其中,中原地区实施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包括了粟、黍、稻米、大豆等生长条件需求不同的农作物品种。

②中原地区先秦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方面经历了数次重大变化:从裴李岗时期到仰韶时代早期,黍一直是最为重要的农作物资源,对黍这种耐寒、耐贫瘠但产量较低作物的重视,与当时社会以狩猎采集为主,农业种植为辅的生计模式相契合;庙底沟时期以后,更为高产的粟取代黍成为主体农作物,这一时期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来源从狩猎采集转变为农耕生产,而大豆的少量出现可能源于人们对植物蛋白的诉求;中原地区在龙山时期时,稻米和大豆的重要性有了明显提升,显示了本区域对不适于旱作生产低洼地的开发以及通过大豆的种植一定程度恢复地力;二里岗时期,郑州地区小麦数量增多,可能是人力资源充沛的条件下人们为缓解春荒采取的重要举措所致;东周时期,小麦重要性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红小豆的普遍出现,则可能与“两年三熟轮作制”的实施有着直接关系。

③《尔雅·释地》中记载:“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诗经·小雅》中也提及土地“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说明商周时期种植制度中存在“菑”“新”“畲”,虽然各家对这几个词的解读说法不一,但当时存在撂荒、休耕制度是肯定的。在《周礼》中出现的“田莱制”和“易田制”,一方面说明休耕制度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显示已经不再实行一致休耕,而是根据土地肥沃或贫瘠的不同确定休耕的长短。

④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普遍经历了从长期休耕、短期休耕,再到连年复种、多茬复种的过程。而其中土地种植方式的转变,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可供选择的农作物品种,可利用的耕地条件、水源条件,可选用的肥料来源,是否有便利的生产工具,等等。但是向农业集约化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口密度是否已经达到了原有土地利用方式难以满足的程度。我们同样可以从植物考古的相关研究中梳理出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几千年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演变。

⑤裴李岗时期的中原地区,以粗放型的黍为主要作物,农业占比不高,遗址中多见来自森林山麓地区的核果、浆果类植物遗存,几乎不见农田杂草,应该属于长期休耕或“森林休耕”的范畴。这一土地利用方式可能一直延续到了庙底沟时期,随着庙底沟文化的急剧发展,人口和聚落数量大增,河谷平原地区成为遗址的集中分布区,高产的粟代替黍成为主粮,在采集类植物遗存锐减的同时,农田杂草可能开始大量出现,这一阶段土地的利用率明显提高,休耕时长可能大大缩短,我们认为该阶段从“森林休耕”转变为“灌木休耕”。

⑥进入龙山晚期,中原地区迎来了人口和聚落数量的高峰,这一时期气候和降水变动剧烈,大豆在多数遗址的重要性增加,显示了人们对保持土壤肥力的重视,农田杂草在种类上的增多,可能反映了大量新拓荒的耕地或土地休耕时长的进一步缩短,从龙山晚期到夏商时期,可能已经进入了“短期休耕”或“草地休耕”的阶段。至迟在战国时期,我们认为复种制度已经出现在了中原地区,尤其是人口密度最高的河谷区域,一方面铁器和犁耕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豆类作物和小麦的重要性显著提高,_________________。

99/840
单选题

下面这段文字最适合填入文中哪个位置?
不论是粟对黍的取代,还是稻米、大豆的加入,再到小麦重要性的提升,以及红小豆被纳入轮作体系,都是该地区人们逐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结果。

A

①和②之间

B

②和③之间

C

③和④之间

D

⑥之后

正确答案:B
正确率:67.7%
易错项:C
知识点:语句填空题
来源 【2025-国考副省级-056】 展开解析
100/840
单选题

小麦原本是旱地作物,生长周期长,不适合在英国潮湿的环境种植,即使在罗马人统治时期,这里也只能种植生长周期短、耐湿耐寒的大麦和燕麦。因此,在英国引种小麦首先需要排水,最常见的方式是垄沟排水。9、10世纪,英国首次用重犁,重犁由犁刀、犁铧和推土板组成。犁刀切割地皮,犁铧深耕松土,推土板则起垄开沟。垄背上的水渗流到垄沟,再从垄沟排走。种子撒播在垄背上,地面离水,这种垄作技术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重犁耕作是英国发明的耕作技术

B

大麦和燕麦是英国的主要农作物

C

在英国垄作技术有利于小麦生长

D

英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排水

正确答案:C
正确率:79.0%
易错项:D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3-联考/河北-024】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