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的相关试题
材料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起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吉利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20多倍。

科学家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871/1000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科学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

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长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B

向南极海域倾倒硫酸铁

C

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

D

向南极海域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0.0%
易错项:D
知识点:说明文
来源 【2009-山西党群-047】 展开解析
872/1000
单选题

研究显示,外貌相关基因多于人体其他部位的相关基因。非常多的基因参与了面部结构、头发、眼睛及肤色这些千变万化的容貌特征的构建。因此,人脸所呈现出来具有明确的遗传特性。但是,基因多样性也是有限的,只有那么多。人们会有这样某个时刻,这和你手里会出现同样一副牌是一个道理。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脸部特征的丰富性源自于基因的多样性

B

区分个体相貌的能力能使人类得到好处

C

脸部的遗传特征在家庭成员内部更明显

D

人类撞脸是由于脸部基因的多样性有限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1.2%
易错项:A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5-吉林下乙-042/吉林下甲-045】 展开解析
材料

长久以来,人们都把脂肪当作健康的“大敌”,尤其是饱和脂肪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是,脂肪的摄入应该占每天总能量摄入的30%以下,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应该在10%以下。

而最近《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似乎“颠覆”了这一观念。这是一项前瞻性的大型研究。研究者从世界5大洲的18个国家,选择了高中低不同收入水平的地区,共招募了超过13.5万名志愿者,通过统计他们的饮食习惯来计算营养组成,并在此后的多年(5.3至9.3年)中,追踪他们的死亡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

基于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一篇论文是关于蔬菜、水果和豆类的影响,其结论没有新鲜的地方,大致就是每天总共4份左右(375到500克)这三类食物对健康好处明显,进一步增加摄入量带来的好处不大。
而另一篇论文则是关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心血管健康以及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是,脂肪摄入量和种类,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以及死亡风险都不相关;与脂肪摄入量最低的那一组相比,摄入量最高的那组整体死亡率、中风以及心血管疾病之外的死亡风险还要低一些。而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则相反,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的那一组比最低的那一组,总体死亡率高28%,而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导致的死亡率则没有影响。

在发表这两篇论文的同时,《柳叶刀》杂志还发表了一篇评论,认为这项研究“挑战了健康饮食的定义,但关键问题并没有解决”。在这篇评论中,作者认为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补充了中低收入地区饮食与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加深了“饮食与健康”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但是,评论作者并没有赞同研究者的结论,而是指出了以下三点:

第一,在这项研究中,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的主要来源是动物食品(肉和奶制品)。除了脂肪外,这些食品也是锌、铁、维生素K、维生素B12等微量成分的良好来源。而在脂肪摄入量低(从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的人群中,这些营养成分的摄入可能是不足的。所以,“脂肪降低死亡率”这个调查结果,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富含脂肪的这些食物营养密度高,解决了这些食物摄入量低的人群某些微量营养成分的缺乏”。

第二,在这两篇论文中,一篇的结论是“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增加了死亡率”,另一篇的结论是“蔬菜、水果、豆类摄入量高降低了死亡率”。但是,蔬菜、水果和豆类,都富含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说,不同种类的碳水化合物对于健康的影响需要分开讨论,比如添加糖、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粗粮。

第三,混杂因素会影响到结果,尤其是人们的健康意识。比如在欧美发达地区,人们有更好的健康意识,从而可能有更多对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比如遵守医嘱、合理的睡眠、控制饮酒、食用“推荐的食物”等等。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地区,人们接受的健康生活指导会少一些。所以,评论作者认为,人们的健康意识,可能是这项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混杂因素。

873/1000
单选题

《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两篇论文,其研究结果不包括________。

A

蔬菜、水果和豆类摄入越多好处越大

B

脂肪摄入量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无关

C

脂肪摄入量跟死亡风险无关

D

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增加了死亡率

正确答案:A
正确率:100.0%
易错项:统计中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18-上海B-019】 展开解析
874/1000
单选题

研究人员用X射线拍摄猕猴进食、打哈欠以及相互嘶吼时发出各种各样声音的影像。结果显示,猕猴很容易就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包括英语字母中最基本的5个元音。研究人员据此推测,猕猴不能说出数千个单词和完整的句子,是因为它们的大脑和人类存在差异。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研究人员的推测:

A

猕猴和类人猿的声带特征是它们无法重现人类语音的原因

B

非洲灰鹦鹉经过人类训练之后,可以说800多个单词

C

人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源于大脑中特有的高度发达的语言功能区

D

利用电脑模拟猕猴讲完整的句子,每个词都比较清晰,并不难听懂

正确答案:C
正确率:92.1%
易错项:A
知识点:加强支持型
来源 【2020-山东-074】 展开解析
875/1000
单选题

某研究调查了数千名被试者的睡眠情况与健康状况,结果发现,从中年至老年(50岁至70岁间)一直处于较短睡眠模式(即每晚睡眠时长少于6小时)的人,失智风险会增加30%。研究者呼吁,中老年人适当增加睡眠时长,可以预防失智的发生。
以下陈述如果为真,哪项最能质疑研究者的观点?

A

老年人每日睡眠时间过长不仅会有疲劳感,还会记忆力降低,精力不集中

B

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细胞也慢慢衰老,这就导致睡眠时间开始变短

C

心血管代谢问题和精神疾患等都是失智的重要风险因素

D

失智是一种因脑部疾病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跟睡眠时长无关

正确答案:D
正确率:91.6%
易错项:A
知识点:削弱反驳型
来源 【2022-北京-094】 展开解析
876/1000
单选题

开车斗气、胡乱变线、强行超车等“路怒症”是一种被称为间歇性、暴发性障碍(IED)的心理疾病。有研究发现,IED患者弓形虫检测呈阳性的比例是非IED组的两倍。研究者认为,弓形虫感染有可能是导致包括“路怒症”在内的IED的罪魁祸首。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无法支持研究者的观点:

A

感染了弓形虫的老鼠往往更大胆、更敢于冒险,也因此更容易被猫抓到

B

弓形虫使大脑中控制威胁反应的神经元受到过度刺激,易引发攻击行为

C

对弓形虫检测呈阳性的IED患者施以抗虫感染治疗之后,冲动行为减少

D

弓形虫是猫身上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但猫是比较温顺的动物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7.7%
易错项:A
知识点:加强支持型
来源 【2018-国考副省级-112】 展开解析
877/1000
单选题

研究发现,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感到孤独。研究人员招募了1787名19岁至32岁的成年人,让他们完成一份问卷。调查发现,在社交媒体上每天花费时间超过120分钟的人感受到的孤独,大约是那些每天费时少于30分钟的人的两倍。研究人员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花的时间越多,现实世界中与人交流的时间就越少,因此越容易感到孤独。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研究结论?

A

越容易感到孤独的人越喜欢用社交媒体

B

越喜欢用社交媒体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越低

C

人们越来越喜欢通过社交媒体来了解其他人的生活

D

人们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积极经历,容易使接收此类信息的人心态失衡

正确答案:A
正确率:89.0%
易错项:C
知识点:削弱反驳型
来源 【2020-浙江A-080/浙江B-065】 展开解析
878/1000
单选题

A县的大学生村官中,本科学历的人数多于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女性人数多于男性人数。
如果上述论述为真,则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有:
①A县研究生学历的女大学生村官人数多于本科学历的男大学生村官人数
②A县本科学历的男大学生村官人数多于研究生学历的男大学生村官人数
③A县本科学历的女大学生村官人数多于研究生学历的男大学生村官人数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只有②

D

只有③

正确答案:D
正确率:71.4%
易错项:B
知识点:朴素逻辑
来源 【2021-广东思维能力-003】 展开解析
879/1000
单选题

大多数老百姓反感官员讲官话套话,例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研究研究”等。如果不讲官话套话,一些官员就觉得无话可说或没有优越感。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

有些老百姓去政府办事并不反感官员“亲自过问”

B

一听到官员讲“研究研究”,有些老百姓就反感

C

一讲“高度重视”,有些官员就会增强自身优越感

D

官员讲话如果滔滔不绝,一般都是在讲官话套话

正确答案:B
正确率:42.3%
易错项:C
知识点:复言命题
来源 【2013-江苏A-063】 展开解析
材料

有关人士认为,“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例如,“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的医学信息的空白又顽固地拒绝“泄露自己的秘密”。除了最先完成的22号染色体长臂中有3%被证明无法解读外,从那时以来完成的4号染色体也留有很多空白。此外,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据国外某些杂志报道,即使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某些基因将被忽略不计。而蛋白质作为生命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又是迄今为止最难攻克的堡垒。

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种差别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目前,生物学家已利用单个DNA中的变化来跟踪人体基因的变异,并借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人类大部分的DNA都是“垃圾”,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的“大杂烩”。事实上,大量在维系细胞的基本功能,如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样的基因没什么两样。

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们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例如一种古怪的被称为“声波刺猬”的基因,它对昆虫在成熟中翅膀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相同的基因,在人的胚胎中则起着协调手臂生长和发育的作用。所以,人类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也就[   ]了。例如鼠的基因与人极为相似,它的基因组一致被描述为探明人类基因组的“罗塞塔石碑”(即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线索的石碑)。此外,猩猩的DNA与人只相差1.5%,因而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看来,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正是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所以,有专家将基因比作砖块,“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以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

880/1000
单选题

下列对人类基因工作组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医学信息的空白依靠目前的科技无法解读

B

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化来控制人体基因的变异,并借以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C

人类大部分DNA几乎不起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这说明“万物之灵”的人类的起源实际上也是很“卑微”的

D

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正确答案:B
正确率:0.0%
易错项:D
知识点:说明文
来源 【2008-北京-093】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