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河南出生 18岁南方某军区服役 66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编剧的名字”的相关试题
471/1000
单选题

3,3,6,18,(   )

A

24

B

72

C

36

D

48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2.7%
易错项:A
知识点:倍数数列
来源 【2008-贵州-001】 展开解析
472/1000
单选题

秦汉时期活动于我国南方的“骆越”民族,构成了今天哪个民族在广西最大的两个分支?

A

苗族

B

壮族

C

瑶族

D

侗族

正确答案:B
正确率:69.4%
易错项:C
知识点:国情常识
来源 【2015-广西-002】 展开解析
材料

2019年末,我国80后、90后、00后人数分别为2.21亿人,2.08亿人,1.63亿人。

xingguang

473/1000
单选题

2011至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

2012年

B

2014年

C

2016年

D

2018

正确答案:C
正确率:93.0%
易错项:B
知识点:增长率比大小
来源 【2021-江苏B-134/江苏C-114】 展开解析
474/1000
单选题

粽子在最早出口时,名称是一段冗长的名词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被许多国家民众所熟知和喜爱,也回归于自己的名字“zongzi”。与其类似,二胡、太极、脸谱、阴阳、麻婆豆腐等带有浓厚“中国风”的事物,也都经历了从意译到音译的循序渐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带有浓厚“中国风”的事物更适宜意译

B

文化的国际认同从来都是润物无声

C

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有文化自信

D

跨国文化交流,是一张既知己,又知彼的往返票

正确答案:B
正确率:42.0%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7-江西-037】 展开解析
475/1000
单选题

名字这个东西大家都知道很重要,但是现在的重要和以前的重要还是不一样的,以前要八字合,现在则要考虑到传播。一个好名字,要好记,也要好传播,而且要注意的是,在传播的时候不能走样,不能引起误读,若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就非常完美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一个好名字,起码要八字合

B

一个好名字,不能有歧义

C

一个好名字,其传播力要强

D

一个好名字,其印象分要高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2.5%
易错项:D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5-吉林上甲-039/吉林上乙-034】 展开解析
476/1000
单选题

大脑边缘系统驱动情绪产生,该系统在青春期期间快速发育,而前额叶皮层神经网络发育则相对较晚,主要负责提供合理判断和冲动控制。现在已经确知,前额叶皮层要到20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如今青春期却在不断提前,二者不匹配的时间跨度正在延长。
由此可以推出:

A

人的某些行为与年龄的冲突是大脑存在的天然缺陷所致

B

形成青少年行为特点的原因在于人体调控功能的晚发育

C

人脑的独特结构使人类可以控制冲动行为的时间跨度正在延长

D

人脑控制功能与边缘系统的失衡是青少年产生冲动行为的关键

正确答案:D
正确率:43.6%
易错项:C
知识点:日常结论
来源 【2016-重庆下-099/政法干警-075】 展开解析
材料


注:

1.全国数据根据抽样误差和调查误差进行了修正。
2.全国数据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数据,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数据。分省数据中未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数。

477/1000
单选题

年底总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最高的省(区)分别是:

A

山东 新疆 江苏 西藏

B

山东 新疆 湖南 西藏

C

河南 西藏 江苏 新疆

D

河南 新疆 湖南 西藏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8.3%
易错项:D
知识点:增长量
来源 【2008-陕西-124】 展开解析
478/1000
单选题

我10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村子里凡是上了点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A

耳朵    阅读    回忆

B

耳朵    阅读    灵感

C

阅读    故事    灵感

D

阅读    故事    回忆

正确答案:B
正确率:12.8%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4-国考-060】 展开解析
479/1000
单选题

筷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开始使用筷子。不过最初它并不叫筷子,而是叫箸或筴,筷这个称呼是怎么出现的呢?据文献记载,中国东部江南一带的人认为箸和住的发音一样,在江边行船的人很忌讳停住,就取反意称箸为筷。到公元10世纪的宋朝,人们又在快字上加上了竹字头,因为筷子大都是用竹子做成的。于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件食具就有了现在大家知道的名字“筷”。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筷子的:

A

得名过程

B

历史演变

C

文献记载

D

出现年代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6.2%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1-内蒙古-031】 展开解析
480/1000
单选题

科学家对发掘于埃塞俄比亚哈达尔遗址的南方古猿足骨化石的第4根跖骨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非洲南方古猿在当时便具有了定型的弓形足。他们据此认为,人类的祖先早在320万年前就开始像现代人一样用双脚行走。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

A

只有分析第4根跖骨化石,才能发现非洲南方古猿具有定型的弓形足

B

只有南方古猿才是人类的祖先

C

只有具有定型的弓形足,才能使用双脚行走

D

只有使用双脚行走,才具有定型的弓形足

正确答案:D
正确率:63.6%
易错项:C
知识点:加强支持型
来源 【2013-山东-091】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