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水稻 中文名 作品 作者 1964”的相关试题
21/1000
单选题

是否构成抄袭,要结合主观动机和客观结果两方面来判断:主观上是有意还是无意,有没有欺诈的成分;客观上自己是否从中获利,是否对原作者造成伤害。当人们依据这一标准再度审视古往今来那些有着抄袭倾向的“借鉴”时,怎样的行为应该受到舆论谴责,渐渐明朗。比如文学创作领域,早在17世纪,莎士比亚就曾经身陷“抄袭门”,其作品中的很多句子均与前人作品雷同。绝大多数的人默许了莎翁的“抄袭”,甚至坚定不移地将其奉为文坛巨匠,这是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这样的借鉴有利于传播知识、惠及大众,而对原作者不构成实质性的伤害或者伤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下列陈述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

句子雷同是判定是否为抄袭的重要标准

B

为传播知识的“借鉴”会得到读者赞同

C

时代局限使得抄袭行为不能被明确界定

D

在特定时代,对原作者造成实质侵害的抄袭才会被谴责

正确答案:D
正确率:38.5%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4-山西-035/四川上半年-034】 展开解析
22/1000
单选题

著作人身权,又称著作精神权,指著作权人对其作品所享有的各种与人身相联系或者密不可分而又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是作者通过创作表现个人风格的作品而依法享有获得名誉、声望和维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著作财产权,又称著作经济权,是著作人身权的对称,是指著作权人自己使用或者授权他人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而获得物质利益的权利。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某知名网络小说作家要求出版社使用其真实姓名出版其作品,则该作家行使的是著作人身权

B

画家王某将自己的画作以高价卖给了姜某,则姜某获得了该画作的著作财产权

C

某知名舞蹈家创作的舞蹈深受群众喜爱,不少人纷纷模仿并进行商业演出,该舞蹈家要求停止这一侵权行为,则她行使的是著作人身权

D

某剧作家创作的电视剧因深受观众喜爱而被翻拍,该剧作家要求电视剧制作方不得修改故事的结局,则他行使的是著作财产权

正确答案:A
正确率:37.9%
易错项:D
知识点:核心成分分析
来源 【2014-联考/安徽-071】 展开解析
23/1000
单选题

影视作品凝结的不只是创作者们的灵感和创意,还有时代文化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投射和缩影。就影视作品而言,一方面,对社会文化的传承来说,经典作品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价值,对经典的重复呈现既是一种文化延续,也是一种文化确认,与我国传统文化联系密切的经典影视作品尤为如此。另一方面,对影视文化的发展来说,经典作品原有版本的魅力会逐渐褪色,用新的视听技术、新的时代美学和新的演员演绎将经典重新阐释一遍,则是赋予这些作品与时俱进的新生命力,其本身是重塑经典甚至创造新经典的过程。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

经典影视作品生命力的来源

B

对待经典影视作品的正确态度

C

经典影视作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D

新时代翻拍经典影视作品的意义

正确答案:D
正确率:54.5%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3-山东-026】 展开解析
24/1000
单选题

《走出非洲》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作品之一。这部在散文、小说、自传间自由_______的作品,以1914至1931年间,作者在肯尼亚恩贡山麓经营咖啡农场的经历为背景,_______地将众多的人、景、物熔于一炉,既有忠实而富文学性的观察与描摹,也始终贯穿着对自身、对人性的思考。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切换  匠心独运

B

穿插  深入浅出

C

变幻  举重若轻

D

出入  不动声色

正确答案:A
正确率:84.3%
易错项:B
知识点:解释关系
来源 【2023-浙江A-022/浙江B-002/浙江C-052】 展开解析
25/1000
单选题

影视作品理应通过精湛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潜移默化地走进广大观众的情感深处,浸润他们的心灵。然而在文化消费日趋多样、媒介环境_______的情况下,部分创作者的观念未能_______,对作品的定位仍停留在“观念的传声筒”层面,主题先行、题材陈旧、剧情高悬等问题层出不穷。即便某些作品拥有一定的艺术质量和思想内涵,也往往因表现手法、选材内容无法契合新时代观众的观赏需求,而难以被市场所接纳。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瞬息万变   推陈出新

B

变幻莫测   更新换代

C

日新月异   与时俱进

D

纷繁复杂   乘势而上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5.6%
易错项:A
知识点:解释关系
来源 【2024-四川-024】 展开解析
26/1000
单选题

文学批评中有句老话叫“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论其世,才能知其人其文。接受美学有条重要原则叫“视野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时,才谈得上理解接受,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因时而异,故讨论作品的接受就不能不牵涉到时事变迁。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

讨论作品的接受必须考虑读者所处的时代因素

B

不同时期的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C

不同人生阶段对于同一作品的理解也可能不同

D

讨论作品必须考虑作者所处时代及作者的经历

正确答案:A
正确率:48.1%
易错项:D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2-江苏A-002】 展开解析
27/1000
单选题

与人们想象中孤独挖掘内心或者寻找灵感的传统写作不同,网络文学生产仿佛一场在相同时空里不断发生的________,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大量互动,写作与阅读过程紧密结合。读者________至关重要,读者对创作的参与性也大大增强,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实现作品的创造、更新和进化。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抗赛  沉浸

B

接力赛  反馈

C

擂台赛  服务

D

淘汰赛  感受

正确答案:B
正确率:91.8%
易错项:A
知识点:解释关系
来源 【2022-联考/福建-027】 展开解析
28/1000
单选题

文艺评价是评价主体拥有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念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从本质上来说,文艺评价是一种以人类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的审美行为,审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感觉和认知必须和人所处的身体和环境相结合,这构成审美判断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工智能应用于文艺评价,是将评价的主体由人变成了智能机器。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文艺作品的评论只能是一种认知性的识别,机器需要通过对人类以往文艺作品的学习而产生评判标准。
关于人工智能应用于文艺评价,作者的观点是:

A

人工智能可为文艺评价提供技术性标准但无法产生审美

B

人工智能可以从整体意识的层面来评价和鉴赏文艺作品

C

人工智能进行的文艺评价会比以人为主体的评价更科学

D

人工智能评价会对大众的审美标准和评价尺度产生影响

正确答案:A
正确率:84.7%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4-辽宁-055/江西-055】 展开解析
29/1000
单选题

经典不产自_______的冥想,而源于_______的共鸣。作者自身树立经典意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网站编辑把好品质关,及时发掘推荐有潜力的作品;网站、读者、评论家和监管部门也可齐心协力,营造有利环境。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隔绝  协作

B

隔空  合作

C

虚空  现实

D

浅层  深度

正确答案:A
正确率:40.8%
易错项:C
知识点:转折关系,解释关系
来源 【2019-青海A-021】 展开解析
30/1000
单选题

古人行文简略,优秀的作品常常“字不虚设”,阅读者决定不予深究的地方,有可能正是作者用心良苦之所在。因此我们阅读时不宜有所偏,应该像作家写作这些文章时那样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孜孜不倦

B

精益求精

C

字斟句酌

D

心无旁骛

正确答案:C
正确率:92.1%
易错项:D
知识点:比喻关系
来源 【2016-联考/江西-030】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