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水稻 中文名 作品 作者 1964”的相关试题
材料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的父母还健在。

381/1000
单选题

作者为什么说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的苦孩是“一个自私的孩子”?

A

他太重学业而让父母付出沉重的代价,没能尽一份孝心

B

在对待自己的利益上,过于计较分分秒秒的时间了

C

把自己的幸福未来建立在父母的痛苦之上,不道德

D

大公无私不仅要运用在工作上,对亲人同样适用

正确答案:A
正确率:0.0%
易错项:D
知识点:散文
来源 【2011-河北-011】 展开解析
382/1000
单选题

本书所论掷地有声,新意迭出,实与作者之研究方法及历史观________,在不断的学术反思之下,历史研究范式在不断变换,曾经的新概念也在不断衰旧,其________不断削弱。作者在讨论诸问题时,没有再纠缠于此,而是本着历史的实证精神做细致的________与论证。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环环相扣    说服力    爬梳

B

息息相关    可信度    研究

C

密不可分    诠释力    梳理

D

不可分割    权威性    追寻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6.8%
易错项:B
知识点:解释关系,近义词辨析
来源 【2018-江苏A-044】 展开解析
383/1000
单选题

我国建国初期,美术作品中中国画逐渐占据重要地位,题材广泛多样,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出现了一批直接表现新时代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国画作品,一扫传统国画的荒寒落寞,表现出________的态势,为国画艺术最终摆脱传统_______奠定了基础。
填入画横线部分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扶摇直上      桎梏

B

间不容息      颓势

C

蒸蒸日上      窠臼

D

瞬息万变      惯例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2.6%
易错项:A
知识点:修饰关系
来源 【2019-湖北选调-074】 展开解析
384/1000
单选题

田山歌,是以表现稻作生产和水乡生活风情为内容的山歌形式,曾广泛流传于长江三角洲部分水稻耕作地区。田山歌与其说是歌,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记录了历史文化、婚姻爱情、民情风俗,反映人文语言心理、宗教等大量内容,有着江南稻作文化区域民歌中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田山歌的历史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太湖流域开始有原始的栽培水稻农业时,整个江南就已经产生田山歌的原始形态。作为我国典型的稻作农业区,太湖流域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因此,这种悠久的稻作文化传统,为当地人们创作、传承田山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

田山歌特有的艺术价值

B

田山歌特殊的环境条件

C

田山歌独特的创作手法

D

田山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0.1%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1-联考/福建-052】 展开解析
385/1000
单选题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下列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与其作品对应错误的是:

A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

B

陈独秀—《文学改良刍议》

C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D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正确答案:B
正确率:40.6%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
来源 【2021-联考/福建-011】 展开解析
386/1000
单选题

解读作品是难事。古往今来,文学家、评论家、思想家,甚至革命家都对一部部经典作品有所解读。然而,这种现象更多的存在于“大作家”和“重头作品”上。因为“大”和“重”,文本所要表达的信息就更多,生出的议论也就更多。______?恐怕只有通过阅读文本本身才能有机会体会到。但是,阅读的主体总是千差万别,无论多么专业的评论者,都无法避免站在自身的立场和角度,带着自己对于文学的要求,从自身感兴趣的点出发进行解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何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解读呢

B

而作家真正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呢

C

如何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解读呢

D

而怎样才能弄明白作家的创作动机呢

正确答案:B
正确率:30.3%
易错项:A
知识点:语句填空题
来源 【2019-甘肃-053】 展开解析
材料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过程的基础,这是它同以前的认识论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因此,要全面关注孩子的素质,首先必须关注他们的活动的发展和变化。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既不是由什么先天的遗传、先验的精神或图式决定的,也不是由环境、由外界事物机械地决定的。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并不是什么先天的东西预定的运动,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观的、机械的反映,而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的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都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活动中表现的,并且随着活动形态(游戏、学习、劳动)的不断发展而向前发展。这才是正确理解人,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正确的钥匙。

(三)人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但从个体来说,实践活动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儿童出生不久,就产生了完整的有目的动作;继而便出现了专门接受人类经验的学习活动;最后,出现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这一典型形态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从学会适应社会生活,逐步发展到学会改造社会。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387/1000
单选题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作者认为儿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的标志是:

A

适应社会生活

B

接受人类经验

C

参加劳动生产

D

学会改造社会

正确答案:D
正确率:100.0%
易错项:统计中
知识点:议论文
来源 【2012-上海(A类)-024/上海(B类)-025】 展开解析
388/1000
单选题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为皖南事变而作的题词。其作者是:

A

叶挺

B

周恩来

C

陈赓

D

毛泽东

正确答案:B
正确率:28.3%
易错项:D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08-内蒙古-106】 展开解析
389/1000
单选题

社会发展史表明,和对食物的追求一样,人类对美、对艺术的追求始终未变。如果我们将这种追求称为“艺欲”的话,“艺欲”不会像“食欲”那样在满足后减弱,反而会不断增强,这种增强_________。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是独自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欣赏一部影视剧或听一场音乐会,也会产生与人交流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反过来又会刺激和增强新的文艺需求,此种新需求主要不是重复欣赏某部作品,而是希望欣赏到更加精良的作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推动着文艺需求更多元丰富

B

强化了对人们文艺需求的敏锐感知

C

使文艺更加深刻而广泛地嵌入人们的生活

D

主要表现为希望获得质量更优的文艺作品

正确答案:D
正确率:72.3%
易错项:A
知识点:语句填空题
来源 【2020-四川下-034】 展开解析
390/1000
单选题

在日本经济雄视天下的时候,很多企业家涌入艺术品市场,大肆搜罗西方印象派的作品。后来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日本艺术品购买力一落千丈,那些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恰似万顷波涛上的巨轮,尚能岿然不动;那些平凡之作却是小舢板,在风雨飘摇中不堪一击,其所有者难免遭受灭顶之灾。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购买艺术品时不能盲目跟风

B

艺术品市场受经济形势影响

C

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能保值

D

艺术品价格取决于作品的成就

正确答案:A
正确率:18.3%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1-联考/福建917-052】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