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叙述错误的是:
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
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
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有一个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如果他能活到80岁,那么有一年他的年龄的平方数正好等于那一年的年份。问此人生于哪一年:
1980年
1983年
1986年
1989年
土地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想要在土地退化的地区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必须提高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一方面,把握积极作为和有所不为的平衡,即一手抓人工治理,一手抓自然修复;另一方面,提高防治精细化水平。如果同时做到上述两个方面,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自然得到了提高。
由此可推出:
只有在土地退化的地区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才能提高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
如果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得到了提高,则说明在土地退化的地区恢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如果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没有得到提高,则说明或者没有把握积极作为和有所不为的平衡,或者没有提升防治精细化水平
如果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得到了提高,则说明把握积极作为和有所不为的平衡,以及提升防治精细化水平一定同时得以实现
近年来,“文化+科技”的应用,使收藏在博物馆里、远在祖国各地的文物“活”了起来。在过去的一年里,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从舞美设计到文物保护,从互联网在线直播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化领域各行各业纷纷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愈加强劲。
这段文字中的“化学反应”是指:
文化事业与科技事业融合发展,相辅相成
之前鲜为人知的文物通过科技“活”了起来
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点燃科技创新
文化领域各行业借助科技蓬勃发展,百花齐放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我们从当今社会生活中看到文化对经济建设的推动力,对思想建设的感召力,对环境建设的渗透力,对人才成长的促进力,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文化在社会主义文明大厦的建设工程中,发挥着基石作用。
文化与文明[ ]。文化先生于文明。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文明孕育着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显现,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靠的是文化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文化确实像泰勒所说的那样:“(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济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的神物,如把这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解剖一下,便可看到这个“复合体”大致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智能文化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三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物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旦转化为人们所需的物质文化,就对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感情、行为准则、理论观念等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会造成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意识、新的观念去培养“四有新人”。
智能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科学、教育等智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智慧,从经济落后走向经济繁荣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智能文化等诸文化要素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文化共同体,世上没有孤立的物质文化、单纯的精神文化和独立的智能文化。因而不能把各个文化要素割裂开来,也不能孤立地发展某一个文化要素,否则就会造成文化失调,贻误事业发展、文明建设。
根据对第二段的内容分析,下列判断全对的一项是:
①文明植根于文化,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
②没有文明就没有文化
③文化创造了人
④文明创造了人
⑤有了文化的积累和进步,人类才能一步步脱离野蛮状态而成为文明的人
①②
③④
①⑤
②④
1956年我国各地按照“双百方针”积极整理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收集,整理,编演拯救了一批剧种,其中被周恩来总理评价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是:
昆曲《十五贯》
黄梅戏《天仙配》
豫剧《穆桂英挂帅》
越剧《柳毅传书》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手艺,比如制作某种手工艺品的________,某种食品的配方和制作方式等,多由家族一代代传承,每一代或多或少都有所改进,日臻完善,成为整个家族赖以________的根本,这种产品遂逐渐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文化符号。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秘技 薪火相传
诀窍 安身立命
秘诀 安居乐业
窍门 兴旺发达
美是真正的世界语言。看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啧啧称赞,纷纷拍照留念,久久回味。当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遇到德彪西的“月光”,当_______的“梁祝”触碰缠绵悱恻的“天鹅湖”,当淡香悠悠的“茉莉花”引出慷慨奔放的“欢乐颂”······文化的力量_______。全球治理的磨合,首先要寻求文化的认同;全球治理的共识,也要从文化传统中探索沟通之道。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 于无声处
发乎情止乎礼 润物无声
相见时难别亦难 大象无声
发乎情止于行 潜移默化
一座城市要想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地标,不应盲目跟风、简单复制,而要深入挖掘和凝练与众不同的城市文化,让建筑_______文化,让文化光辉建筑。只有_______了深厚文化_______的建筑,只有与环境协调统一,才能称得上是“地标”,否则就只是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组成的没有灵魂的躯壳。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折射 体现 内涵
展现 蕴含 精神
丰富 沉淀 精髓
弘扬 承载 底蕴
戏剧和书法篆刻家使用的繁体字等小众文化产品,正面临阵地锐减、影响下降的处境。这样的表现,从技术层面说,并无大的问题,因为实用主义统治的时代,那些已经不甚实用的东西,可以退出技术的范畴,但是,从文化产品的延续性而言,那些被动辄几千年中国文明史检验了的文化,它绝不能不为人知,也不能只由书法家、戏剧家等专门人士扛着,如果最后的结果即是这样,那么终会曲终人散,留下一段段文化悲剧。
下列属于文中“文化悲剧”的是:
大量历史文物流失海外
繁体字被简体字取而代之
多种民间曲艺面临失传困境
少数民族生活被现代生活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