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对19岁以上的1524名男性和2008名女性共3532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吃早餐的男性在1年内体重增加3公斤以上的比重是吃早餐的1.9倍之多;不吃早餐的女性在1年内体重增加3公斤以上的比重是吃早餐的1.4倍之多。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如果不吃早餐,无论男女,体重增加的概率都会比较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不吃早餐,男女体重不一定都会增加
男女体重增加主要是早上睡懒觉造成的
18岁以下的人群不一定会出现研究中的结果
相比男性,不吃早餐对女性体重增加的影响并不大
一个知名企业向社会招聘高级管理人才,面试中有一道试题:“请写出你原来所在单位的最大秘密和对我公司有何价值?”应聘者对此各陈己见,但最后被聘用的却是一位对此题交白卷者。有人问及原因,老总回答道:“这样的人值得信任。”
应聘者对其试卷交白卷却被聘用,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对此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聪明地不做胜过了愚蠢地做
有创新精神才能出奇制胜
表现与众不同才能崭露头角
人格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梅、兰、竹、菊是张老汉的四个女儿。有一次,某客人问起四姐妹的年龄,得到不同的回答。
梅说:“兰比竹小。”
兰说:“我比梅小。”
竹说:“兰不是三姐。”
菊说:“我是大姐。”
憨厚的张老汉在旁补充道:“大女儿和三女儿撒谎呢,二女儿和小女儿说得对。”
据此,按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可以推断四姐妹依次为:
梅、兰、竹、菊
梅、兰、菊、竹
兰、菊、梅、竹
菊、兰、梅、竹
作家都是在坚守文学信念的同时找寻创作的突破口,力争在文化的海洋腾起美丽的浪花。这需要作家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以丰富的创作手法、生动的艺术语言,塑造更多折射时代的面孔。但值得注意的是,作家要克服内容空洞的创作倾向,并不是写当代就是现实题材作品,真实是创作基调,一些只是故事发生时间为当代,却与当代生活割裂的作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题材作品。现实题材作品不是将时代符号写进作品、对社会生活细节简单还原,也不是同质化回忆的机械陈列,而是要传达出作者对人生、对历史、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文学创作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文学创作应警惕内容空洞的创作倾向
现实题材作品必须传达出作者深刻的思考
好的文学创作应不断拓宽题材、丰富表现手法
有一项对500名25~35岁女性进行的科学实验,设置两个实验组,第一组实验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第二组实验者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结果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眼角比不服用阿司匹林者眼角出现皱纹要晚,而且皮肤光滑柔嫩。这一实验表明,阿司匹林有可能成为一种廉价有效的防皱、保青春药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两组被实验者的眼角皮肤在实验前是相当的
两组被实验者的人数相等
第一组被实验者服用的阿司匹林的量较大
阿司匹林是人工合成的
75年前一头驯鹿因感染炭疽死亡后尸体保存在北极圈附近的冻土中,不久前附近的一名男童因感染炭疽死亡。有科学家推测,全球变暖使得北极圈的“永久冻土”开始融化,炭疽杆菌因此卷土重来。同时,一些“古老病毒”比如天花和黑死病的病原体也可能埋藏在这些永久冻土中。科学家正为此极度担忧。
以下陈述如果为真,哪项最有助于为科学家解忧:
永久冻土是细菌长期保持活力的最理想场所,时间也许可以长达一百万年
人类与细菌和病毒一直并存,如黑死病和天花,人类已进化出对抗它们的基因
全球变暖让北半球国家变得更温暖,诸如疟疾等热带疾病开始发生于北半球
如果病原体长时间没有接触到人类,那么我们的免疫系统对它不会有所防备
老张、老张的妹妹、老张的儿子和老张的女儿4人进行乒乓球比赛。比赛后发现,第1名与第4名的年龄相同,但第1名的孪生同胞(上述4人之一)与第4名的性别不同。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出第1名是:
老张
老张的女儿
老张的妹妹
老张的儿子
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之为“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喜欢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阿伦森效应”的是:
作为新人,小颖勤奋工作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赞扬,日子一长,领导和同事的赞赏少了,她感到自己可有可无,越来越没有初来时的干劲了
糖果店开业时,买2包糖果就会赠送1个小玩具,一周后买5包糖果才会赠送玩具,一个月后买10包糖果才有礼品,因此这儿的顾客逐渐变少了
体育课上学习跳鞍马,小英很害怕,不过在老师帮助下她还是勇敢地跳了过去,老师不断地鼓励她,于是她克服恐惧心理,越跳越好
小陈喜欢写作,他的文章多次获奖,但进入大学后,他选择了历史系,于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历史研究,写作的时间越来越少
真正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绝不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能够局限的,一定可以超越他所在的那个具体的时代和具体的生存环境,超越时空,焕发出_______的永恒的价值。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历久弥新
日新月异
亘古不变
与日俱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不断推进基层治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基层治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关于总书记基层治理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①鲜明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
②深入阐述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③深刻阐明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④科学擘画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⑤明确提出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工作要求
2项
3项
4项
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