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我8岁的儿子杰克喜欢狗和关于海洋的科学。请为他写一首押韵的诗。”的相关试题
251/1000
单选题

有苹果、草莓、香蕉、桔子四种水果,甲、乙、丙、丁四个人每人领一种,
甲:“我领到了苹果”,
乙:“我领到了桔子”,
丙说:“甲说谎,他领到了香蕉”,
丁:“我领到了草莓”。
如果只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则一定可以推出的是:

A

乙领到的是桔子

B

丁领到的是草莓

C

丙领到的不是香蕉

D

甲领到的不是苹果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0.0%
易错项:A
知识点:直言命题
来源 【2016-深圳-077】 展开解析
252/1000
单选题

王某上小学二年级,今年7岁,他所实施的下列行为中,在法律上无效的是:

A

接受姑姑压岁钱500元

B

参加一部电影拍摄得报酬1000元

C

给自己买一个价值300元的玩具

D

参加英语竞赛获奖,得到奖金50元并捐给生活困难的同学

正确答案:C
正确率:35.5%
易错项:B
知识点:民商法
来源 【2013-陕西-014】 展开解析
253/1000
单选题

小明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说谎话,
丽丽在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说谎话;
此外的日子里,他们都讲真话。
青青忘了今天是星期几,他问小明,小明说:“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
他又问丽丽,丽丽也说:“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
由此可以推断今天是:

A

星期一

B

星期四

C

星期六

D

星期天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7.3%
易错项:C
知识点:朴素逻辑
来源 【2009-贵州-095】 展开解析
254/1000
单选题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在人脑的发育中存在“关键期”,即人在发展过程中,某一方面在某一阶段发展得最快,比如,3岁以前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1—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左右是感知图形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的能力,易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关键期内适宜的刺激和经验是运动、感觉、语言及其他脑功能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
下列利用了“关键期”理论的是:

A

狼孩10岁时回归社会,学会了简单的语言

B

先天失聪的聋儿在2岁时接受语言康复训练,最终学会了说话

C

母亲在怀孕期间给腹中的胎儿听音乐

D

某体操冠军在3岁时就已经被认为具有体操天赋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7.9%
易错项:D
知识点:核心成分分析
来源 【2009-联考/湖北-058】 展开解析
255/1000
单选题

一篇最新的科研报告指出,人类随意丢弃废物和对污染物的非恰当处理会导致野生动物患癌症几率上升。致力于海洋哺乳动物研究的科学家们发现,这一问题已经在某岛屿海域附近的海狮身上显著表现出来。海狮患重症肿瘤的病例越来越多,那些死于癌症的海狮,其体内的有毒多氯联苯(PCB)的浓度比正常浓度高出85%。而PCB是一种用于冷却剂和变压器制造的化学物质。科学家们据此认为,PCB是导致海狮死于癌症的罪魁祸首。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能最有力地反驳科学家们的结论:

A

发现患癌症的海狮所生活的岛屿海域附近并没有发生过PCB污染事件

B

科学家还在患癌海狮的脂肪中发现比PCB浓度更高的有毒化学物质DDT

C

体内摄入过高浓度PCB的生活在其他海域的海狮患癌症的比率比较低

D

从2002年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通过立法禁用PCB

正确答案:B
正确率:32.3%
易错项:C
知识点:削弱反驳型
来源 【2010-吉林甲级-052】 展开解析
256/1000
单选题

父母想要让孩子接受更加大胆的早餐,就得自己也这样吃。孩子在子宫里就开始品尝腌蛋和豆酱的味道了,出生后婴儿会喜欢他们在子宫里_______过的食物,科学家称之为产前味道学习。但孩子们天生会喜欢某种东西并不等于他们的舌头第一次_______到它时会很愉悦,网上有很多韩国婴儿第一次吃到泡菜时抓舌头甚至_______的视频。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感应    接触    推拒

B

感受    碰触    摇头

C

接受    品尝    拒绝

D

接触    体验    哭泣

正确答案:D
正确率:47.6%
易错项:B
知识点:主谓宾关系
来源 【2017-辽宁-011】 展开解析
257/1000
单选题

某甲故意在某乙家的狗旁边鸣笛,致使拴在门边的狗受惊后挣脱锁链,冲出去咬伤了行人某丙,则:

A

某丙只能要求某甲承担赔偿责任

B

某丙既可以要求某甲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要求某乙承担赔偿责任

C

某丙只能要求某乙承担赔偿责任

D

某甲、某乙对某丙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1.4%
易错项:D
知识点:民商法
来源 【2011-广州-008】 展开解析
258/1000
单选题

我有很多书想读,却读不进去,以致很多想了解的学问,都难以了解。牟宗三先生回忆年轻时在北大读书,有一天得到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一个晚上就读完了。这怎么可能呢?这部书一直放在书架上,我曾多次打开它,但都读不进去。有一次,我在美国作家迪拉德的《听溪者的朝圣》上,看到这个说法:《道德经》写的是“生活的艺术”。对于只有五千言的老子《道德经》,我从来没有读通过,因此无法得出一个贯通的看法。于是,我以“如何生活”的角度去读,结果第一次读通老子,并且得出中心思想,感觉非常不错。
这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

找到合适的角度读书则更易读通

B

书读不通便不能了解更多的学问

C

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书才能易读通

D

某些理论性较强的书应多读几遍

正确答案:A
正确率:92.9%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7-吉林乙-027】 展开解析
259/1000
单选题

日前,我认真拜读了一位老领导的回忆录,为他认真做事的态度而深深感动。他曾是一位县委书记,后来担任了市长,可他的第一份工作却是生产队的记分员。所谓记分员,就是负责记录队员每日工作情况的农民。这个在旁人看来“不起眼”的工作,他却十分喜爱,干得起劲。记分,一丝不苟,不偏不漏,客观公正,做到了让队长满意、让群众满意。因此,6年后被提拔为公社干部。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基层6年,为以后40多年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段话对做好机关工作最主要的启示是:

A

要尽量把每一件事都做好

B

要以客观公正为准则做事

C

要认真做好“不起眼”的小事

D

要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7.2%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8-吉林甲-037】 展开解析
260/1000
单选题

科学家们成天经历的就是无知、疑惑、不确定,这种经历是极其重要的。当科学家不知道答案时,他是无知的;当他心中大概有了猜测时,他是不确定的;即便他满有把握时,他也会永远留下质疑的余地。承认自己的无知,留下质疑的余地,这两者对于任何发展都必不可少。科学知识本身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可信度的集合体:有的根本不确定,有的比较确定,但没有什么是完全确定的。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主要强调:

A

科学就是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发展的

B

科学知识本身常常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C

科学家并非永远对自己的工作有自信

D

承认自己无知并不影响科学家的声誉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4.0%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3-江苏A-029】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