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是个复杂的工程,不能单纯追求信达雅,有时候需要译者主动求变,需要译者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根据具体的语汇与词义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对原文做出必要的调整。而这种必要的调整,对于译者来说,既是其主体性的体现,也是翻译的责任所在,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与原作者所进行的一种精神对话。遗憾的是,目前的情况是,一旦有翻译家被发现在其翻译作品中出现了“错误”,就会被批得一塌糊涂。这样的批评生态,实在不利于翻译家的工作以及新的翻译家的出现。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译者和译著需要读者们和评论家的宽容
文学翻译有不同于一般著作的评价标准
不同的文化背景给文学翻译带来障碍
文学翻译需根据文化语境做必要调整
-7,-4,-3,-10,3,( ),-3
5
2
-4
-6
-8,10,-7,12,-5,( )
18
16
14
11
10,12,13,22,25,35,( )
60
50
47
37
1,3,0,6,10,9,( )
13
14
15
17
已知法学10级3班有36人,假定下列四种说法有二个为真,其余为假:
(1)并非法学10级3班所有同学都去过庐山
(2)法学10级3班王芳和李娜都去过庐山
(3)只有法学10级3班有人去过庐山,才能说该班长张斐既去过庐山,也去过三清山
(4)并非法学10级3班没有同学去过庐山
依据上述假定及其给定条件,下列判断为真的选项是:
该班至少有三个同学去过庐山
王芳没有去过庐山,但是李娜去过
张斐和李娜去过庐山
王芳、李娜、张斐都没有去过庐山
2,-2,6,-10,22,( )
-36
-40
-42
48
10,12,15,20,30,( )
60
45
35
76
3,10,29,66,( )
85
166
87
127
0,3,10,21,( )
55
36
28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