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济的影响相比,现在的中国在对外方面缺乏有力的文化表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不久前说:“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严重的赤字。”他举例说,在图书出版方面,中国近年来图书版权贸易的逆差是1比10。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4068种,出口只有14种。从日本引进694种,出口22种。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最近也在一本书中说:“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作者举撒切尔夫人的话是为了说明:
中国对外方面的文化表现远远落后于经济方面的影响
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严重的赤字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中国的文化发展速度
中国近年来在图书出版方面逆差严重
中国的电视人,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手机、网络还是其他移动终端,真正对电视形成挑战的,不是这些实体的机构和渠道,而是在这些媒体环境浸泡之下慢慢嬗变的受众。这些受众,他们也许是电视群众,也许是网民,也许是“手拍暴民”,电视内容从传递到他们身上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制作者的掌控。这些受众将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乐趣和价值观,他们将如何解读、衍生、变造电视节目,都让电视人夜不能寐。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电视受众趣味发生变化的原因
电视制作人如何引导受众的审美导向
电视制作如何适应受众趣味的变化
受众如何利用手机、网络等媒体发表见解
包明德谈到,孔子及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构成元素,但并非唯一的元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源远流长,弘扬古代文化为的是同现代文明对接,并实现科学转化,中华文化中很多不同的思想同样有利于现代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在文化姿态上不能独尊儒术。他还提出,弘扬孔子思想也须注意避免文化思想上的悖论。比如“五四”运动中的启蒙思想成果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先进因素,对此也应予以合情合理的阐释。
作者主张“在文化姿态上不能独尊儒术”,并非因为:
儒家思想与五四启蒙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儒家以外的古代思想流派也有合理成分
儒家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
儒家思想应该作科学的分析鉴别
尽管在《史记》之前,已经出现了《尚书》《春秋》《国语》,甚至出现了成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然而后世史家最崇奉的,却不是这些更古老的作品;相反,是《史记》创立的纪传体,成为历代正史的标准体例。《史记》之所以影响如此深远,除了司马迁超凡的史识和文笔之外,其创立的纪传体体例,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正如清儒章学诚所言:“自《隋·经籍志》著录,以纪传为正史,编年为古史,历代依之,遂分正附,莫不甲纪传而乙编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体例更为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且适应了史学的发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纪传体体例丰富了人类历史的记录角度
史书体例创新必须与史学的发展相适应
《史记》创立的体例是对后世最重要的影响
《史记》的纪传体体例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
现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八棱金杯,是唐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1970年发掘出土。此杯为国家一级文物,高6.4厘米,侈口八角,圈足。八个面之间以连珠式图案相分割,分别装饰有拍板、吹箫、弹奏琵琶等人物浮雕图案,人物形象高鼻深目,明显是当时的西域胡人形象。此外,还有忍冬纹、卷草纹,以及山石、飞鸟、蝴蝶等装饰图案。这件文物对研究唐代金属工艺、造型艺术、文化交流、歌舞音乐以及服装穿戴等社会现象都有极大帮助。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是:
唐代时已有箫、琵琶等音乐器具
当时西域与唐王朝有一定文化交流
八棱金杯是唐王朝赠送给西域的礼品
金杯的八个面之间以连珠式图案相分割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原文与译文应该相互等同,因此,“忠实”是翻译的基本标准。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翻译研究理论,受到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反对本质主义,反对“译文的本质是原文”这一传统思想。这种翻译研究的新思潮,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即认为不忠实于原文是正常甚至必然的。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翻译者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进行独特的翻译创作,翻译者被认为是文本的另一个作者。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新兴翻译理论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关系
翻译者对翻译文本的创造性贡献
新兴翻译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区别
翻译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标准
给红十字会抹黑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不够透明的运行机制,任何一个公益组织都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失去了公众的信任,还有何公益可言?对爱心的亵渎,是对公信的最大的贬损。完善中国公益慈善机构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资金的透明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质疑的种子一旦播下,很快就会生根,看来中国红十字会要重塑公信力,不是走个过场的调查审计所能办到的。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指出红十字会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呼吁人们重新树立对红十字会的信心
解释红十字会出现信任危机的原因
呼吁红十字会等公益慈善机构规范管理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话语、一次不公平的对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没有立德树人的仁心、没有诲人不倦的耐心、没有有教无类的公心,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温度的。正如一些教育界人士的疾呼,许多教师不缺知识,不缺方法,缺的是爱心,缺的是责任心。今天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回到人本身、关注人的成长。
作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没有以人为本
没有因材施教
方法简单粗暴
在公平方面有欠缺
其实,正如新文化运动不可能完全动摇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牢固地位一样,时下的“注水”文章与满天飞的概念也不会将清代朴学的实证精神彻底扼杀。好大喜功、虚无缥缈,跟在西方所谓脚后搬弄几个名词,只会产生出一堆文字垃圾,既不能长久立足,也会为西方的学术界所不齿。相反,如果我们不丢弃自己的学术传统,扎扎实实做学问,反而可以在西方人面前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对立面。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坚守我国学术传统方能大有可为
虚浮的学术氛围使我国学术难有成就
我国的传统学术研究可与西方并驾齐驱
当下,做学术应强化清代朴学的实证精神
现在电影创作对热门题材大肆重复利用,一个题材有市场,多方人马就一拥而上,这不是健康的电影生态。相比之下,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却不多见,比如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等为背景的开发,以及对昆曲、黄梅戏等民族艺术元素的利用都很少。一旦用心去挖掘这些中华民族文化财富,呈现在创作者面前的就是一个精彩纷呈的艺术宝库,国产电影也将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最准确的概括是:
国产电影不能陷入题材重复利用的误区
国产电影应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宝藏
国产电影需努力摆脱不健康的生态
国产电影将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