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980道有关“小麦 同名作品 1964 作者”的相关试题
281/980
单选题

我国古代大有慷慨悲歌之士,下列诗句与作者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亲射虎,看孙郎——苏轼

B

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

C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李煜

D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正确答案:C
正确率:57.6%
易错项:D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17-联考/福建-015】 展开解析
282/980
单选题

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出版了《乌托邦》一书,描绘了一个叫做“乌托邦”的岛国,在那里,人人平等,人人参加劳动。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一部文学作品描写了类似情境,这部作品是:

A

《桃花源记》

B

《礼记》

C

《大同书》

D

《世说新语》

正确答案:A
正确率:100.0%
易错项:统计中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15-广州-001】 展开解析
283/980
单选题

有的摄影者对“后期”的重视几乎超过前期拍摄,作品全都美得不行。当“美”________的时候,应该是有问题了。就像舞台上极为相似的明星一样,迷信“后期”只会消除自我,这样的作品创作,只是数量的________而已,创造者的个性被模糊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千篇一律  叠加

B

俯仰可拾  堆砌

C

不胜枚举  积累

D

一成不变  提升

正确答案:B
正确率:28.3%
易错项:A
知识点:修饰关系,解释关系
来源 【2019-联考/福建-035】 展开解析
284/980
单选题

一部影视作品,要想有高的收视率或票房价值,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必要的包装宣传缺一不可。电影《暖》上映以来票房价值不佳但实际上质量堪称上乘。因此,看来它缺少必要的广告宣传和媒介炒作。
这段话表明:

A

影视作品的收视率或价值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决定的

B

一个影视作品的收视率或票房价值不高,可能与它缺少必要的广告宣传和媒介炒作有关

C

影视作品本身的质量不能影响到它的收视率或票房价值

D

只要加强广告宣传和媒介炒作,质量不高的作品也一样可以有高的收视率或票房价值

正确答案:B
正确率:82.9%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08-河北-021】 展开解析
285/980
单选题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该诗句的作者是:

A

李清照

B

欧阳修

C

李商隐

D

苏轼

正确答案:B
正确率:0.0%
易错项:A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14-河北-121】 展开解析
286/980
单选题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看到“贤契笑存”的文字,说明它可能是(   )的。

A

老师送学生

B

学生送老师

C

领导送下级

D

晚辈送长辈

正确答案:A
正确率:28.6%
易错项:C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20-上海A-112/上海B-113】 展开解析
287/980
单选题

摄影作品先后顺序:
①海浪中的脸
②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
③南京大屠杀
④希特勒在巴黎

A

③④①②

B

②③④①

C

④①③②

D

①②④③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7%
易错项:C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20-新疆-021】 展开解析
288/980
单选题

小说离不开现实生活,没有深入体验生活的人,是不可能写出优秀作品的。因此:

A

诗人、小说家不可能年轻

B

创作小说都是有经验的人的事

C

作为小说家资历是很重要的

D

要创作小说必须有充足的生活体验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4.6%
易错项:C
知识点:复言命题
来源 【2009-山西党群-097】 展开解析
289/980
单选题

在人事科科长人选问题上,某局决定由单位全体工作人员投票产生,得票前三名作为候选人,每人只需在本局职工名单上打勾即可。
计票组发现,刚毕业的张浩没有打任何人的勾;
凡是对赵杰打勾的人,王明对这些人都打了勾;
没有得全票的人李紫露都打了勾。
由此可以推出:

A

王明和李紫露相互没打勾

B

王明和李紫露相互打了勾

C

王明选了李紫露,但是李紫露没有选王明

D

王明没选李紫露,但是李紫露选了王明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9.2%
易错项:C
知识点:三段论
来源 【2012-山东-094】 展开解析
材料

从一般视角看,充分陈述法律理由有助于促进公正,但本书《司法的逻辑:实践中的方法与公正》作者却提出:司法中是应该作出法律论证,但这种法律论证不应该追求“充分”。为什么?首先,“充分”是指除了运用细节化的明确法律规定和一般形式逻辑推理加以论证这两种方式之外,对其他辅助性论证资源的大量使用,辅助性论证资源则主要包括说理方法、经验常识、法律原理。多数情况下,仅仅运用细节化的明确法律规定及一般形式逻辑推理,这种论证只会让人感到“本来如此”,而要实现“很有道理”的论证,则势必需要不断地使用说理方法、经验常识和法律原理等。

然而,作者经过研究后发现:其一,人们关于“说理方法”的日常经验,本身就是复杂的,比如中国古代的许多经典文本,以模糊思维和飘逸说理为特征,典型如《论语》《老子》,而西方许多经典文本,却以分析思维和精细说理为特征,两种思维说理明显不同;其二,日常生活的论证语境和法律过程的论证语境存在较大区别,后者比前者更凸显利益以及是非立场的纠葛,参与者及旁观者对后者中的论证,审视、期待、要求显然更高,从“经验常识”展开理由论证,总会引发新的疑问和追问;其三,在法学话语及法律实践话语中,关于“法律原理”的争论不胜枚举,在中国法学甚至世界法学中,几乎难以看到一个法律原理未曾遭遇反论,且法律原理常涉及规范问题,注定在价值上有主观性。

因此,作者的结论是:法律论证是否充分与争议的化解、裁判的正当性、司法公正之间均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单纯”的法律论证,仅适用细节化的法律规定及一般形式逻辑,以展现法律裁判的理由,是最理想的,它清晰明确、难以质疑,几乎能最好、最有效地抵挡外部裁判异议。

290/980
单选题

上文中提及的“本书作者”对司法中充分进行法律论证的态度是:

A

赞成

B

不赞成

C

不置可否

D

怀疑

正确答案:B
正确率:68.2%
易错项:A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0-上海A-019/上海B-019】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