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派干部中:有三个人是到基层锻炼过的,四个是山东人,两个是济南人,五个是研究生学历。以上情况涉及了开会现场的所有人员,其中济南人不是研究生学历。
那么,开会现场的全部人数是:
最少5人,最多12人
最少7人,最多12人
最少5人,最多14人
最少7人,最多14人
从一般视角看,充分陈述法律理由有助于促进公正,但本书《司法的逻辑:实践中的方法与公正》作者却提出:司法中是应该作出法律论证,但这种法律论证不应该追求“充分”。为什么?首先,“充分”是指除了运用细节化的明确法律规定和一般形式逻辑推理加以论证这两种方式之外,对其他辅助性论证资源的大量使用,辅助性论证资源则主要包括说理方法、经验常识、法律原理。多数情况下,仅仅运用细节化的明确法律规定及一般形式逻辑推理,这种论证只会让人感到“本来如此”,而要实现“很有道理”的论证,则势必需要不断地使用说理方法、经验常识和法律原理等。
然而,作者经过研究后发现:其一,人们关于“说理方法”的日常经验,本身就是复杂的,比如中国古代的许多经典文本,以模糊思维和飘逸说理为特征,典型如《论语》《老子》,而西方许多经典文本,却以分析思维和精细说理为特征,两种思维说理明显不同;其二,日常生活的论证语境和法律过程的论证语境存在较大区别,后者比前者更凸显利益以及是非立场的纠葛,参与者及旁观者对后者中的论证,审视、期待、要求显然更高,从“经验常识”展开理由论证,总会引发新的疑问和追问;其三,在法学话语及法律实践话语中,关于“法律原理”的争论不胜枚举,在中国法学甚至世界法学中,几乎难以看到一个法律原理未曾遭遇反论,且法律原理常涉及规范问题,注定在价值上有主观性。
因此,作者的结论是:法律论证是否充分与争议的化解、裁判的正当性、司法公正之间均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单纯”的法律论证,仅适用细节化的法律规定及一般形式逻辑,以展现法律裁判的理由,是最理想的,它清晰明确、难以质疑,几乎能最好、最有效地抵挡外部裁判异议。
上文中提及的“本书作者”对司法中充分进行法律论证的态度是:
赞成
不赞成
不置可否
怀疑
中国称城市化过程为“城镇化”,并提出要走出一条城乡协调、工农互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正在发生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向城市快速转移。据统计,从1979年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从17.9%提高到52.6%,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3亿人以上。
我国的城市化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径同步前进。一条是扩大县城、中心镇的规模,吸引和驱动县域内农村人口向这些地点集中。这种路径或可称为“农村城镇化”,即农村的城市化,这直接体现为镇的数量增加以及居住人口的增多。2002年,我国建制镇数量第一次超过了乡的数量,小城镇发展出现________;2005年,全国建制镇数量占全部乡镇数量的比重达到53.7%。另一条路径是将大中城市向外扩张,把周围农村郊区化,这一路径或可称为“城市郊区化”。根据统计,全国市辖区的数量从1998年的737个增加到2011年的857个。国家发改委2013年在辽宁、湖南等12个省进行调研时发现,近几年一些地方纷纷着手打造新城。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要造新城,城市郊区化无疑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农村城镇化与城市郊区化虽然在城市化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过程和内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农村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市空间的生长过程,因为无论是县城还是中心镇的城市化水平都较低,将周围农村纳入其范围之内,都需要按照新的标准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在这些新兴城市中,空间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以及治理的城市化需要同步进行,但城市化的各个主体自身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都很有限。相比之下,城市郊区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城市空间及其治理框架的扩展。由于大中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治理模式,可以利用现成的经验和知识来应对新的问题,然而尽管有经验可循,这些城市也面临着如何将现有的治理框架扩展到更大区域、更多居民的问题。
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难点在于:
寻求城乡协调工农互补的城市化道路
发现更多不同种类的城市化实施路径
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城市化建设的投入
要在空间、人及治理方面均实现城市化
如今社会上“厌读”的情绪严重。由于不读书,导致一些人走上邪路。读者厌读固然有读者自身的问题。我们作者是不是也该_______:为什么读者不爱读?是读者不赞成作者的观点吗?未必!既然赞成作者的观点就该同声相应,可读者为什么不来“应”呢?这就告诉我们:作者有个文风问题。再想一想:为什么别人的文章读者_______,奔走相告。而我们的文章读者却_______呢?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文风的确有问题。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扪心自问 爱不释手 不足挂齿
自我反省 奉为至宝 嗤之以鼻
反躬自问 手不释卷 不屑一顾
不耻下问 爱不忍释 鄙夷不屑
摄影作品先后顺序:
①海浪中的脸
②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
③南京大屠杀
④希特勒在巴黎
③④①②
②③④①
④①③②
①②④③
小说离不开现实生活,没有深入体验生活的人,是不可能写出优秀作品的。因此:
诗人、小说家不可能年轻
创作小说都是有经验的人的事
作为小说家资历是很重要的
要创作小说必须有充足的生活体验
将以下六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们在这漫长的八个月里已经成为朋友,时常会在伤残军人活动室里下围棋或者喝茶,有时也用英语谈论文学,但更多时候是相互学习中文与日语。
②林楠笙出院那天忽然下起了阵雨,香港的秋季仍像夏天一样阴晴不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海腥味。
③经过医院的大门外时,林楠笙看了眼穿着橡胶雨衣站得笔直的卫兵,忽然用日语问:“你杀过几个中国人?”
④铃木正男军医打着一把雨伞相送,一路上,两个人谁也不说话。
⑤林楠笙接过他提着的那个皮箱,说,那好吧,再见。
⑥铃木正男愣了愣,用中文说,我是个医生,只会救人。
①②③⑥④⑤
④①②③⑥⑤
②④①③⑥⑤
④②①⑥⑤③
某国针对本国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该国的大多数本科毕业生为工学类,也有一部分本科毕业生为人文社科类,在这些毕业生中,大多数在毕业时就已经就业,只有少部分未就业。
由此一定可以推出的是:
大多数工学类本科毕业生在毕业时已就业
有些人文社科类本科毕业生在毕业时未就业
有些工学类本科毕业生在毕业时已就业
有些人文社科类毕业生在毕业时已就业
我们将“衰老”______为:机体的各个“组件”,特别是DNA,某些特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脂肪)所受到的随机损伤的大量累积,这一累积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开始,并最终达到机体自我修复的极限。这种伤害会逐渐削弱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效能,使机体更易患病,且呈现出衰老的特征,比如肌肉损失、骨质疏松、反应迟缓、听力和视力降低等。
这些累积损伤有不同的来源。其中甚至还包括我们生存所必须的将食物转化为可被我们使用的能量的过程。在线粒体(将糖转化为能量的细胞器)工作的时候,它们会同时制造出具有破坏性的氧化分子——自由基。这种活性分子所造成的大多数损伤都能得到修复,但是不乏漏网之鱼。生物学家怀疑,正是这些自由基的氧化侵蚀最终造成了线粒体的永久性损伤,让细胞不能继续保持诸多分子的结合,而这是维持机体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自由基也可能会对细胞的其他部分造成直接破坏。
固然衰老让我们更易患上心脏病、阿兹海默氏症、中风或癌症之类的疾病,但这些和衰老有关的疾病只是叠加于衰老之上的不幸事件,而并非等同于“衰老”本身。所以,即使科学能够消灭当今老人的头号杀手,衰老依旧会发生,它迟早也会让别的疾病有隙可乘。另外,衰老也会让我们的某个关键部位(比如说心血管系统)最终面临灾难性的衰竭。现在,人类比他们的祖先在过去任何时期都要活得更久,有些国家男女平均寿命分别是75岁和80岁,而过去他们祖先的平均寿命只有25岁。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给我们带来了卫生系统以及疫苗、抗生素等等,成功地消除了造成很多人早夭的因素,比如感染和寄生虫病。但“衰老”本身并非是一个按照既定的详细时间表严格执行的基因“程序”。演化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专门用于激发机体衰竭的基因,让我们能够调控它,从而控制我们的寿命。毫无疑问,一些基因确实影响了我们的衰老过程,但是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是在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和活力的过程中无心产生的副产品。我们并没有控制衰老和死亡的基因程序,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像治愈疾病一样治愈衰老。
作者认为现代人比古人活得更久的根本原因在于:
现代人比古人更有智慧,更有创造力
卫生系统以及疫苗、抗生素等等的出现
很多老年性疾病找到了治疗的方法
感染和寄生虫病已无法威胁人类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的父母还健在。
关于“孝”,作者在短文中向我们表明了一个怎样的现实?
孝不仅是一个口号,更需要具体行动
弘扬中华孝道是当前的迫切需要
如今社会,人们对孝道越来越淡漠了
时间的流逝,将带走行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