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实地调研、田野考察,应该成为一切社会科学普遍运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遗憾的是,有些学科在迅速发展它的逻辑分析工具和数学描述语言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这个优秀的传统,研究者仅仅依赖那些来自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逻辑推理和计量建模,而忽视了直接从真实世界获得鲜活的理论灵感和真实数据。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社会科学”的:
分析工具
数据处理
优秀传统
研究方法
在冰河世纪中期,地球上有数百万的猛犸象。然而两万年之后,他们几乎全部灭绝了。从对数百个猛犸象化石上萃取下来的DNA进行检测后发现,猛犸象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并不明显,所以它们不能适应自己的环境。10万年前的冰河世纪晚期的世界森林扩张最终导致许多动物所赖以生存的冰冻草原后来慢慢被森林所取代。
由此推出:
该对这些巨大动物从历史上消失负责的是饥饿的史前猎人
气候的剧变是猛犸象绝迹的主因
森林扩张最终导致猛犸象灭绝
灭绝是其基因变异的结果
中国象棋,周朝时双方就各设5个兵卒。西汉末年刘向的《说苑》中则有“斗象棋”的记载。至南北朝,因周武帝亲撰《象经》使象棋逐渐流行。唐时象棋很普及并传入日本,明清以后,棋坛名将辈出,棋谱大量刊行流传到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围棋是以双方分别用黑色和白色的棋子围攻对方、以吃子多少定胜负。
这段文字中,对中国象棋和围棋的解释说法不正确的是:
中国象棋最初就有5个兵卒
中国象棋到了南北朝就逐渐流行
围棋以双方围攻、吃子多少定胜负
中国象棋明清后传到世界很多国家
北极放大效应是指冰雪和气温之间容易形成正反馈,即气温升高则冰雪消融增多,没有冰雪覆盖的裸地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加热大气,进一步加剧冰雪消融。观测显示,位于北极格陵兰岛的大多数冰川都呈现出消退趋势,这是世界上流失速度最快的冰川之一。因此,格陵兰岛的冰川消融受到放大效应影响。
要得到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前提是:
近30年,格陵兰岛冰川融化已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1毫米,如果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预计会上升7米
格陵兰岛冰川消退会导致大大小小冰川入海,形成冰山,进而导致海啸,摧毁近岸上因纽特人的家园
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后显现出大量陆地,陆地比海洋吸收热量更快
同样是极地,南极地区的冰川消退并不明显
20世纪以来,人类对弦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革。弦就是振动,振动就会产生波,说明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这为重新认识“美”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技术方法。研究表明,自然美与物质的波长(或者频率)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物体固有的频率与人自身的频率存在耦合关系,“美”是由不同类型波谱的频率与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对同一个人的美丑认识不同,因审美主体的频率不同所致
阳光、鲜花一定时间内大致不变,因为振动频率没有变化
距离产生美,是因为审美主客体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共振
见义勇为行为得到社会认可,因为审美主体振动频率一致
世界上还没有包治百病的万应丹。平常所谓良药,用之得法固然可以起沉疴,但用之不得法也许会杀人。泰戈尔劝人少读书,他对于东方的文艺,虽然洞见症结,对准了毛病发药,但是说给现在的中国人听,实在像煎了一剂催命汤。新中国诚然有许多地方用得着外国朋友的指导,可是不读书那一层是无须劝驾了。
作者这段话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
新中国的发展需要外国朋友的指导
现在的中国人本就读书少,不应如泰戈尔所讲劝人少读书
泰戈尔对于东方的文艺可谓洞见症结,对准了毛病发药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应丹
①数据足迹通过互联网络和云技术实现对外开放和共享
②因此带来了我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伦理与责任问题
③形成与物理足迹相对应的数据足迹
④大数据技术通过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量化世界”
⑤其中最突出的是数据权益、数据隐私和人性自由等三个重要问题
⑥从而将自然、社会、人类的一切状态、行为都记录并存储下来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⑥④③⑤②
①⑤②④③⑥
④⑥③①②⑤
④③①⑥⑤②
一方面,受世界经济_______影响,大宗资源产品价格走低,资源型企业纷纷陷入困境,资源型城市财政收入也急剧下降,无力增加投入;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规模经济刺激已经_______,来自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相应减弱,资源型城市债务扩张趋于收紧。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资金约束日益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下行 失效 紧张
萎缩 放缓 强化
低迷 弱化 严重
恶化 减退 明显
没有无用的知识,只有还没派上用场的知识。人们往往觉得既然用不上,何必为那些_______的东西浪费时间。可他们_______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知识是关于世间万物的信息,获得一种知识相当于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一些原有的认识会发生改变,从而又_______出新的问题和灵感。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细枝末节 忽略 激发
繁文缛节 掩盖 萌生
零零星星 忘记 诞生
杂乱无章 淡化 迸发
敢不敢用先进的文化教育国民,能不能用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运行准则来约束国民,会不会用健康的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诚信体系来衡量国民,是否善于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当今世界普遍适用的行为准则进行有机结合,并融入国民意识,从而形成崭新的健康向上的“新国民性”,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挑战。
符合“新国民性”特点的行为是:
向路遇危难者施以援手
媒体将灾难事件的报道娱乐化
社会公众人物的虚假代言
歧视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