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10,19,( )
16
20
22
28
2,3,7,45,2017,( )
4068271
4068273
4068275
4068277
2,7,28,63,( ),215
125
126
127
128
7,15,29,59,117,( )
227
235
241
243
1,1,3,4,7,( )
7
8
9
11
0,7,26,63,124,( )
125
215
216
218
-53,28,1,10,7,( )
8
13
9
3
2,3,0,-7,-18,( )
10
20
-33
-45
3,7,13,21,31,( )
38
41
43
49
在中国哲学中,“以道观之”最初是与“物无贵贱”联系在一起的,它反对两种态度,其一是“以物观之”,其二是“以俗观之”。“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俗观之把贵贱视为命定的差异而承认之;以物观之强调“我”贵而“他”贱;以道观之则认为,万物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异——从道的角度看,不仅美人与丑人、健全的人与不健全的人、做官的人与编草鞋的人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庭柱与草茎、大鹏与小鸟也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以道观之”的价值判断
古代平等观念的哲学基础
“道”在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观察角度对古代哲学观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