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4月,该市电影院线平均每场电影观众人次最少的月份是:
1月
2月
3月
4月
乙生产线每天比甲生产线多生产5件产品,两条生产线同时开工,乙生产450件产品所用的时间比甲少1天。乙生产450件产品后设备需检修,每天产量比之前减少10件,又生产若干天后结束生产任务,此时两条生产线产量相同。问开始检修后,乙生产线共生产了多少件产品?
240
280
320
360
20+19-18-17+16+15-14-13+12+11···+4+3-2-1=( )
10
15
19
20
马拉松组委会在赛道中设置18个水站,将赛道平均分为19段。送水车下午14:00从起点出发匀速行驶,每到一个站点停1分钟时间卸下瓶装水,到达终点之后原速返回起点且不再停站。已知14:27,送水车卸完第9个站的瓶装水,问如果其到达终点后立刻返回,什么时间能重新回到起点?
15:30
15:32
15:34
15:36
根据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个。
(1)原二线关口中,梅林关断面早晚高峰出关交通量均最大;
(2)东部二线关口的断面早高峰进关交通量均大于出关交通量;
(3)西部二线关口断面早高峰出关交通量之和与晚高峰相等。
0
1
2
3
我国关于云的正式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应同》将云分为四类:山云、水云、旱云、雨云。秦汉时期民间还记录了各种不同的云图。至于更为细致的划分和命名,古人依照的也是云彩外观、位置、颜色及其动态特征。例如《史记》中记载的“庆云”是指彩色、象征祥瑞的云;《升庵全集》中的“犁头云”指的是台风前移动迅速的云片;《西京杂记》中“矞云”是指绚丽的高积云。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看云识天气有着重要意义,古代的这些云彩命名更多是为农事生产生活服务的。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古代中国对云的命名
古代中国记载云的文献史
看云识天气对古代农业生产的意义
古人对云这种天气现象的认识过程
起伏越多越大的地形,越不利于上方气流的稳定,因此,在山地丘陵和城镇的上空,哪怕雷暴云产生了滚轴云,也很容易因地形的扰乱而被迅速破坏。而在广袤、平坦的海洋上空,滚轴云却可以经久不散。同样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看起来也理应利于滚轴云的频繁生成。但是,与大海低空湿润的空气相比,草原低空的空气未必湿润,而暖湿气流是雷暴云生长的基础。如果低空湿度不够,雷暴云即使形成,也难以在低空中形成大量的云体。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滚轴云是雷暴云生长的前提
暖湿气流是滚轴云形成的基础
地形和湿度是雷暴云形成的关键
内陆中滚轴云比海洋更少的原因
某工厂有4条生产效率不同的生产线,甲、乙生产线效率之和等于丙、丁生产线效率之和。甲生产线月产量比乙生产线多240件,丙生产线月产量比丁生产线少160件,问乙生产线月产量与丙生产线月产量相比:
乙少40件
丙少80件
乙少80件
丙少40件
一列火车出发1小时后因故障停车0.5小时,然后以原速度的行驶,到达目的地晚点1.5小时,若出发1小时后又行驶120公里再停车0.5小时,然后同样以原速度的
行驶,则到达目的地晚点1小时,从起点到目的地的距离为:
240
300
320
360
甲乙两人绕着周长为600米的环形跑道跑步,他们从相同的起点同时同向起跑。已知甲的速度为每秒4米,乙的速度为每秒3米,则当甲第一次回到起点时,乙距离起点还有( )米。
100
150
200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