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或做法解释不合理的是:
物体的热胀冷缩——分子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在铁制品表面刷油漆——避免铁制品氧化生锈
利用真空袋包装食品——破坏需氧菌类的生存环境
关于自然光学现象的成因,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晚霞:太阳光斜照至地球时,遇到悬浮在大气层高处的细小尘粒产生散射
地球极光: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与大气摩擦生热发光
彩虹:阳光照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光线发生色散及衍射
海市蜃楼:光在均匀的空气中连续发生折射和全反射
天文探索是为了揭示宇宙的奥秘,而占星术则忙于为某个具体的人卜算吉凶;化学揭示了水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厂商炮制出的所谓“小分子水”的概念,则成为了典型的商业骗局;在苏联时代,经不起严格推敲的“李森科遗传学”之所以能红极一时,正是“李森科试图消除学术竞争对手”与“苏联当局试图以科学证明意识形态的胜利”二者一拍即合的结果,而并不是它本身正确得无以复加。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伪科学:
会对科学发展有消极或负面的影响
经不起科学所必须接受的严格检验
披着科学的外衣示人,非常有蒙蔽性
带有功利性,其传播是有特殊目的的
下列关于汽车安全驾驶的规定和其解释,对应错误的是:
严禁车辆超速——减小惯性,防止急刹车时造成车祸
汽车的司机和乘客必须系安全带——防止惯性造成的危害
严禁车辆超载——减少汽车对路面的破坏、增大摩擦和惯性
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后车应当与前车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防止急刹车时由于惯性造成车祸
下列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生活中我们一般不会看到高度白酒凝固,是因为酒精的凝固温度低
天然气灶台火焰的外焰温度比内焰温度高,是因为外焰的燃烧更充分
水滴入滚热的油锅会立刻爆炸,是因为高温下水与油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
打开冰箱门并不能给室内降温,是因为冰箱在制冷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
师范类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甲大学是师范类院校,所以甲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下列选项所犯逻辑错误与上述推理最相似的是:
牛不是食肉动物,而狮子不是牛,所以狮子不是食肉动物
父母爱读书的孩子爱运动,小黄爱运动,所以小黄的父母爱读书
私人捐赠的教学楼遍布全国各高校,何况是邵逸夫先生捐赠的逸夫楼
文明司机都是礼让行人的,有些公务司机礼让行人,所以有些公务司机是文明司机
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观察,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占有稀缺资源的先富人群与普罗大众之间,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出现经济上的两极分化,这是现代化过程中一种自然客观现象。经济上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底层阶层则越来越贫穷,这在经济学上称为“极化效应”。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通过国家税收调节,通过一系列再分配的制度变革,并在经济发展的自然逻辑作用下,如投资由沿海与城市等发展中心地区向中西部边缘地区弥散扩展,经济发展的成果将越来越多地从中心向边缘延伸,这就是所谓的“涓滴效应”。
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他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来解释经济发展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延伸过程。出于解释上的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简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简称为“南方”。他认为,由于北方即先进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特别是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较快,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这样,就导致南方即后进地区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在发展的前期阶段,北方的增长对南方会产生不利影响,形成北方强者越来越强,南方弱者越来越弱的现象,赫希曼称之为“极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增加投资,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战胜极化效应。从长期来看,北方的发展本身将会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而且,国家要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平衡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这就促使政府将更积极地加强北方对南方的涓滴效应。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南方的经济发展会进一步获得动力,同时,南方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北方的经济继续增长。北方与南方可以获得双赢的现代化成果。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致力于解释:
经济发展平衡化的过程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
劳动力区域间流动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 )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古典主义
英国新经济基金会对世界178个国家的调查表明,新兴国家如中国,人们的幸福感反而要高于日、韩,更高于美国。当然,据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调查,自1995年的短暂上升后,中国人的幸福感也开始下滑。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开始体认到这样一个事实,经济的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因为后者还包含生态休闲、社会福利与公平正义等一系列指标;幸福也不仅指感官的快乐,因为它还关乎人对生命意义的积极体验和整体评价。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新兴国家对幸福感有着不同的理解
幸福既包含感官的快乐又与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有关
文化背景对国民幸福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幸福感与经济增长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