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儒家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惶、踟躇、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综观全文的内容,以下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贬儒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是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是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对如何实现新诗的大众化,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让新诗进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
倡导诵读,并与音乐结合,把声音还给新诗
杜绝“私语化”、倡导诗歌“为时而著”、“为事而作”
不断继承创新,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说到食品安全的治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面对现实,人们自然而然将问题引向法律法规制度、政府监管体系、社会治理机制的完善。这一指向当然是正确的,政府也沿着这些方向做了许多努力。但是这类治理方案的一个问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作者引用“远水解不了近渴”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中国短时期之内无法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相关法律及机制建设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作为发展中国家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难度极大
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
现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相声明显竞争不过小品。为什么呢?
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相声在思想性的追求上有些落伍,整体上不如小品的思想性深刻。
按说,相声艺术发展到今天,在艺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了,说学逗唱的功夫和技巧,应该不会比小品逊色多少。小品是舶来品,直接借鉴了西方许多艺术手法,尤其在思想性和哲理性上独领风骚,这是它顺应时代风尚,后来居上的首要原因。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往仅仅有趣的艺术形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哲理的启迪,追求“有益的”教诲。这“有益的”,不能理解为政治说教,也不能理解为道德说教,它更多地倾向于知识和哲理,倾向于生活中的真理。
每年的春节联欢电视节目中,那些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小品总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值得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欣赏。人们在观赏的同时,心灵得到了陶冶,智慧得到了启迪。相反,那些显得有些粗俗,仅仅为了逗得观众一乐的小品,往往并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
有人说,中国人接受了几千年的说教,现在都有点厌烦了,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错觉。中国人是受了几千年的说教,这不假,但那是什么样的说教呢?如果是违背科学,违背真理的说教,不要说中国人,更不要说现代的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不是也同样反感吗?但说教并不意味着就非要违背科学,违背真理,它不许传播科学、弘扬真理、启迪人生的智慧吗?人们心中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决不会排斥真、善、美的教诲。向往真理,探究生活的哲理,是人的本能,什么时候也不会改变。
这几年,哲理故事逐渐流行于故事刊物中,为仅仅有趣、出奇的故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重新拉回了大量的读者,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大量的哲理美文,正风行于网络和各种期刊中,也是一种佐证。它证明人们永远不会拒绝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不会拒绝有益的启迪。
所以,我愿意为说教争鸣,愿艺术永远不要脱离主题,脱离它该有的思想内涵。
作者认为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错觉,是因为:
纯艺术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中并不存在
现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反感违背科学的说教
追求真善美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终极目标
人们并不反对传播科学、启迪人生智慧的说教
律管形制的变化直接影响发声效果。已知音乐考古实物以及文献、图像资料中,中国古代律管早期无豁口,豁口律管的证据出现在宋以后。明清律家常按照豁口律管形制设计乐器,反映了古代“依律定乐”的思想。经有豁口与无豁口律管的声学实验发现:豁口会抑制闭管发音,有豁口律管闭管发音的最大长径比为26:1,这决定了长径比在30:1上下的黄钟律管无法闭吹,只能以开管吹奏。豁口还使律管发音更加稳定,令音高升高,越细越短的律管,豁口对音高的升高作用就越明显,豁口律管的出现是受到带豁口竖吹管乐器的影响,这一造型的变化是出于实践的技术进步。
从这段文字不能推出的是:
律管是中国古代乐器定音的重要依据
长径比为30:1的黄钟律管是有豁口律管
有豁口律管比无豁口律管发音更自由
带豁口竖吹管乐器在宋后对律管形制影响较大
在哲学家看来,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代表物质的存在,代表人的存在。荷尔德林既是诗人,也是哲学家,他的名句“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通过海德格尔的阐释更加得到了升华,扩大了其影响力。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乃是人的所有物”“唯有语言处,才有世界”“语言足以担保——也就是说,语言保证了人——作为历史性的人而存在的可能性”,语言“是那种拥有人之存在的最高可能性的本有事件”。所以,语言是人之存在的明证。难怪那么多哲学家都对语言研究感兴趣,甚至还有专门的语言哲学分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语言即是存在
哲学思想的传承
语言深刻影响哲学
哲学家对语言的看法
1994年初,经中国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共同合作,地处藏东南的深5382米、长496公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被确认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前不久,部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中国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是20世纪末国际上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还有院士强调,如果说中国出土的秦兵马俑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见证,那么,雅鲁藏布大峡谷则是新发现的大自然中具有科学意义的世界第一奇观。
这段话主要谈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
自然景色
研究价值
形成的原因
发现与确认
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汲取灵感,凭借优良的制作技术和丰富的视觉效果,塑造了与传统《西游记》完全不同的全新人物形象,它昭示了一条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国产动画电影发展道路,是一部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整合中国与国外动画资源,具备世界眼光的影片。
其创作过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事物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对规律的认识与改造是其成功的源泉
创造性思维是其成功的源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大象是大型食草动物,一头成年象每天消耗100—300公斤食物和80—200升水。亚洲象以100多种食物为食。中国野生亚洲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到150头,由于政府的保护,2020年有近300头。西双版纳过去40年和最近5年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当地年平均气温稳步上升,2019—2020年比1981—2010年高1.6℃。最近两年年均降水量明显下降,高温缺水导致2020年极端干旱,西双版纳2020年3月发生严重干旱,植被生产力深度下降,这也正是亚洲象开始向北迁徙的月份。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本次迁徙是亚洲象离开栖息地最远的一次
此次亚洲象的长距离北迁超出了正常范围
过去30年里,中国的野生大象数量翻一番
高温干旱,植被生产力下降,导致亚洲象北迁
许多企业在自己产品的外包装袋上印有“建议零售价”,但各地市场上实际零售价都与之有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建议零售价”:
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不能反映各企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比,属于不正当竞争
是人为确定的,而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高于价值,违背了价值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