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诗词与季节对应正确的是: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季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夏季
一陂野葛花如雪,蚱蜢蜻蜓历乱飞——秋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冬季
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爱晚亭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为好;不做半点事,朝又拜,夕又拜,叫我为难——财神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鲁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的人口形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
②人口减少会使消费投资动能减弱,但也可以倒逼经济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
③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已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人口无关论”需要警惕
④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道路,人口转变速度快,人口减少来得早,打破了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
①②
②③
①④
③④
危机下沉:指年轻人面对本应在下一年龄段才会出现的问题时所产生的过度担忧。
下列属于危机下沉的是:
每当想起两年后即将开始的退休生活,老张心头就涌起一种莫名的失落和焦虑
小李刚刚考进江城大学,看到周边房价飙涨,天天担心自己毕业后买不起房而无法安家
小黄硕士毕业四五年了,至今还是单身,她担心自己再拖下去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了
小梁夫妇最近为女儿明年上小学的事儿愁得睡不着觉:买不起心仪的那所名校的学区房
张村村长和李村支书到对方村中调研,两人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相向出发,2人相遇后,张村村长的速度提高了,又用2.5小时到达李村,李村支书的速度减少了
,则再用几个小时可到达张村:
4
3.5
3
4.5
李强家的钟走时正确,但显示时间被调错了,某天上班出发时,家里的钟显示时间为8:04,到达办公室恰好是北京时间8:00,下班时间李强于北京时间17:00准时离开办公室,到家时发现家里的钟显示的时间为17:30,如果李强上、下班所用时间相同,则他从家到办公室需要多少分钟?
13
14
15
16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
从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实践来看,对个人和情感的诉求的确是吸引观众的金科玉律。(清规戒律)
我们铭记的是那段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提醒的是不要忘记二战的惨痛教训,时刻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东山再起)
当今社会欲望膨胀,人们往往得陇望蜀,迷失在幸福价值的追求中。(贪得无厌)
一国学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学员们讲:“学习传统文化,没有下课的时候。”(苦口婆心)
一组工人要完成相邻2列火车的卸货任务,其中卸完A列火车的货物所需的时间是B列火车的2倍。他们从上午10点开始工作,全组人先一起卸载A列火车的货物,到12:30时,分出一半人去卸载B列火车的货物,下午14点时,A列火车的货已卸载完,B列火车剩下的货物需要14人共同工作1小时才能卸完。如该组工人每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则该组工人一共有多少人:
28
24
20
16
日前,四川博物院展出了反映古人分餐制的食具——“清河食官”铜染器,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分餐制”是古已有之的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给出的解释是,分餐制可上溯到史前时代。两汉时期,分餐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当时人们没有坐具,分餐进食时,面前摆着一张低矮小食案,一人一案,案上放着食具。考古发现的汉墓壁画及画像石砖等实物和绘画资料,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五朝十六国时期,高足坐具的流行,导致传统席地而坐逐渐被更轻松的垂足坐姿取代,也进而影响分餐向会餐的转变。
根据上文,下列对中国古代分餐制理解正确的是:
古人分餐进食的主要食具为铜染器
分餐制在两汉时期得到了全国推广和普及
考古资料证实,古人围案而坐,各有餐具,分餐进食
历史上分餐制到会餐制的演变与古人坐姿变化有关
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我国名山大川,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坚冰连夏处,太白接青天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④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③④②①
①②③④
②①④③
④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