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一 世X喜÷乐=?答案”的相关试题
261/1000
单选题

昆曲走向没落,在于其在大众市场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渐失群众基础。现代昆曲开始引入歌剧、交响乐等流行元素,打造通俗版昆曲,而不再_______。没有一种文化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没有一种文化有资格_______受众群体,多一分包容,才能换来更长久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来。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曲高和寡    筛选

B

故步自封    舍弃

C

特立独行    筛除

D

一成不变    苛求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0.2%
易错项:B
知识点:转折关系
来源 【2016-河南-008】 展开解析
262/1000
单选题

毛泽东同志在其诗词中描写过许多历史事件:
①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②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③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以上诗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②④③①

B

④②①③

C

②④①③

D

④②③①

正确答案:A
正确率:0.0%
易错项:D
知识点:文学常识
来源 【2011-联考/福建917-001】 展开解析
材料

中国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而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个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西晋王朝灭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他们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以及居于国家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的强烈冲击。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也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新出现的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席不正不坐”的传统要求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①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②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势,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③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④

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再看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壁画,画中绘一凉亭,亭内摆着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9位规规矩矩的男女。食桌上摆满大盆小盏,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这已是众人围坐一起的会食了,这样的画面在敦煌还发现了一些,构图区别不大。

还有西安附近发掘的一座唐代韦氏家族墓中,墓室东壁见到一幅《野宴图》壁画。画面正中是摆放食物的大案,案的三面围放着大条凳,各坐3个男子。男子们似乎还不太习惯把双腿垂放下地,依然还有人采用盘腿的姿势坐着。还值得一提的是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宫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有一宫女手执长柄勺,正将大盆内的饮料分斟给她的同伴们,有的宫女正端碗进饮。所不同的是,她们坐的不是多人合用的大条凳,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

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据家具史专家们的研究,古代中国家具发展到唐末五代之际,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这当然主要指的是高足家具,其中桌和椅是最重要的两个品类。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

263/1000
单选题

下列哪项描述不符合文章脉络?

A

从条凳到靠背椅

B

由分餐制到会食制

C

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

D

由小食案到高椅大桌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8.8%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21-北京区级-060】 展开解析
材料

中国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而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个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西晋王朝灭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他们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以及居于国家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的强烈冲击。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也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新出现的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席不正不坐”的传统要求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①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②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势,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③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④

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再看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壁画,画中绘一凉亭,亭内摆着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9位规规矩矩的男女。食桌上摆满大盆小盏,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这已是众人围坐一起的会食了,这样的画面在敦煌还发现了一些,构图区别不大。

还有西安附近发掘的一座唐代韦氏家族墓中,墓室东壁见到一幅《野宴图》壁画。画面正中是摆放食物的大案,案的三面围放着大条凳,各坐3个男子。男子们似乎还不太习惯把双腿垂放下地,依然还有人采用盘腿的姿势坐着。还值得一提的是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宫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有一宫女手执长柄勺,正将大盆内的饮料分斟给她的同伴们,有的宫女正端碗进饮。所不同的是,她们坐的不是多人合用的大条凳,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

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据家具史专家们的研究,古代中国家具发展到唐末五代之际,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这当然主要指的是高足家具,其中桌和椅是最重要的两个品类。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

264/1000
单选题

根据本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唐代餐具种类中已有筷子和汤勺

B

家具的稳定发展使会食制延续至今

C

在西魏时代已经出现了胡床

D

西晋时期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坐姿

正确答案:D
正确率:57.9%
易错项:B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21-北京区级-059】 展开解析
材料

xingguang

265/1000
单选题

已知2020年中国IC封装市场规模同比增长x亿元,IC封装市场中IC先进封装市场规模占比同比增长y个百分点,而2020年往后中国IC封装市场规模及IC先进封装市场规模占比每年都分别同比增长x亿元和y个百分点,则到“十四五”最后一年(2025年),中国IC先进封装市场规模将达到多少亿元?

A

469

B

575

C

433

D

521

正确答案:D
正确率:67.2%
易错项:C
知识点:现期值计算
来源 【2022-国考行政执法-125/国考市地-120】 展开解析
266/1000
单选题

穿越时空,来到19世纪90年代的英国伦敦,你可能看到的场景是:

A

女王召集议会开会,由她选任新首相

B

泰晤士河水质恶化

C

爱因斯坦访问伦敦,宣讲相对论

D

飞机在伦敦上空飞过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1.4%
易错项:C
知识点:世界历史
来源 【2019-青海A-019】 展开解析
267/1000
单选题

金鱼实际上是一类人工驯养的鲫鱼。大约2000年以前,中国的古人就开始养殖银鲫作为食物和观赏鱼,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突变和人工选择使银鲫身上出现了橙、红、黄等颜色,改变了其沉闷乏味的形象,也造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多姿多彩的金鱼。17世纪的时候,金鱼传到欧洲,并于19世纪50年代传到美国。
这段话主要介绍了:

A

金鱼的演进

B

金鱼的特点

C

金鱼的用途

D

金鱼的养殖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4.5%
易错项:D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4-广东-017】 展开解析
268/1000
单选题

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根据文段判断,中国要在世界范围发挥文化影响力,最该提倡的做法是:

A

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或者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

B

以思想统一为目的、覆盖或同化他国思想,广建孔子学院,弘扬中华文化

C

发育中国文化根苗,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同他国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D

接受西方思想,拿来外国做法,完善、改造和发展世界文化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5.4%
易错项:B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2-吉林甲级-035/吉林乙级-031】 展开解析
269/1000
单选题

从《论语》看,孔子对音乐的重视,可以说远远超出了后世那些尊敬他的人的想象,这一方面来自他对于乐的精神艺术的新发现,艺术,只在人们精神的发现中才存在,可以说,就现在见到的材料看,孔子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精神的发现者。
这段文字重点强调:

A

孔子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与贡献

B

后人评价孔子时所存在的偏颇

C

艺术精神在乐教传承中的作用

D

《论语》作为文献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1.1%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1-内蒙古-043】 展开解析
270/1000
单选题

凤,作为百鸟之王,自古便与龙纹相合成为华夏文明鲜明的文化符号。传说百鸟取下身上最漂亮的一支羽毛插于凤身,凤便成了世上最美丽的鸟。凤喜牡丹、鸾凤和鸣、游龙戏凤,这些耳熟能详的凤纹题材无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彰显着某些吉祥寓意,这在我们的丝织文明中有着最直接的体现。
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

中国丝织文明中的凤纹题材

B

古代凤纹题材的种类及图样

C

中国丝织文明如何向西流传

D

凤纹题材象征意义的演变史

正确答案:A
正确率:82.6%
易错项:D
知识点:接语选择题
来源 【2018-吉林乙-047】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