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显示,常喝绿茶有益心血管。研究者对十万余名参与者进行了为期七年的跟踪研究。参与者被分成两组:有喝绿茶习惯者(即每周喝绿茶三次以上的人)和没有喝绿茶习惯者(即从不或每周喝绿茶次数不到三次的人)。研究者发现,与没有喝绿茶习惯者相比,有喝绿茶习惯者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低20%,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低22%。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的是:
与常喝绿茶的人相比,从不吸烟者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低14%
绿茶中含有的黄酮醇类,具有预防血液凝块及血小板成团的作用
绿茶中的儿茶素和多种维他命成分,可有效延缓衰老、预防癌症
习惯喝绿茶组的参与者其年龄普遍大于无喝绿茶习惯组的参与者
如果天气晴朗,小刘就去郊游;如果老婆不与他同去,小刘就不去郊游;如果单位有急事,小刘就不去郊游;如果今天不是星期六,小刘就不去郊游。
假如以上说法正确,那么,如果小刘去郊游,则不能断定下述哪项正确:
老婆与小刘同去郊游
天气晴朗
小刘单位没有急事
今天是星期六
反向诱导是指政府、媒体等主体所采取的措施或者宣传活动,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与预期相反的社会现象大量出现。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反向诱导的是:
某影院为了让观众摘下帽子,在银幕上打出通告:“本院允许老年人戴帽观赏。”结果通告一出,许多观众纷纷摘下了帽子
某单位要求员工统一着装,结果招致单位很多女员工的强烈反对,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高温季节供水相对紧张,某市自来水公司贴出告示,告知市民近期不会停水,结果导致很多市民在家中大量囤水备用
某电视台播放预防心理疾病的讲座,很多市民对号入座,觉得自己得了心理疾病,纷纷打电话咨询
近十年来,我国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出现了持续性的上升,因此可以认为近十年我国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
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上述结论的是:
近十年来,获得博士学位的难度并未发生变化
近十年来,我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在研究生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不变
今年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人数是十年前的2倍左右
今年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在研究生中仅占20%左右
在层出不穷的网络热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各种民意的身影,在某一网络热词产生之后,网民常常会模仿热词的形式,创造出一个小型的系统,如在“被就业”产生之后,网民又创造出了“被幸福”等结构相似的“被”字系列,新词的不断涌现,使得这股“被XX”之风长盛不衰,也使得民众对于现实的无力、焦灼等心理状态被有效地传达到上层舆论系统。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网络热词中的民意
长盛不衰的“被”字风
网民无穷的创造力
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因此而生。学繁体字、穿唐装、开国学班……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如果这是一篇文章的开头,接下来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对“什么是文化”展开讨论
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对当前“复古风”进行解读和反思
分析“文化”缘何成为当下最热词之一
1953年出版的《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尽管这部字典内找不到任何编者的姓名,然而,“新华辞书社”五个字背后,汇集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大家:叶圣陶、魏建功、邵荃麟、陈原、王力、吕叔湘……《新华字典》集全国之力编著而成,从国家领导人、学术名家,到广大群众,都倾注了各自的心血。
对这段文字的概括准确的是:
《新华字典》是举全国之力编辑而成的
《新华字典》是名家大师的鼎力之作
《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
《新华字典》在我国辞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联觉是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引起性质完全不同的其他感觉的现象。它是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联觉现象在所有感觉中都存在,表现有个别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某一种事物属性的出现经常伴随着另一种事物属性的出现,这两种事物属性所引起的感觉之间就形成了固定的条件联系。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不属于联觉的是:
小徐看到涂成蓝色的墙壁,浑身充满凉意
各种菜肴香味飘来,小刘听到了旋律变化
小李对人十分热情,人们都说他好像一团火
看到写在纸上的手机号,小冯感到阵阵发麻
在觅食过程中,成百上千只蚂蚁在蚁穴和食物所在处之间来来往往,最终都能够在相对最短的时间内得到食物,却从来不会有拥堵现象出现。德国科学家赫尔冰发现,避免道路拥堵是基于蚂蚁之间的交流。在一条路有可能出现拥堵时,返回的蚂蚁就向迎面过来的同伴发出信息素,让它选择另一条路。他认为,人类可以采取相同方法减少车辆拥塞现象。
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是:
聪明蚂蚁启发人类解决交通拥堵
解决难题,从蚂蚁觅食中找思路
互通情况,绕道可避免遭遇拥堵
蚂蚁的不拥堵与人类的车辆拥塞
回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预示出现,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几率增加。
下列不属于回避条件作用的是:
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
碰到烫的东西,赶紧缩回手
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去
害怕见生人不敢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