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健康素质
(2)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3)取得基因组研究突破
(4)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
(5)完成承担的科研计划
4-1-2-3-5
5-3-4-2-1
4-5-3-1-2
5-4-2-3-1
老张经营一家水泥厂,年初,一名老客户从他厂里订购了一批水泥,但是客户说最近手头紧张,让老张先开发票,钱款过几个月再付。想着是老朋友,老张就按照客户的要求办了。但让老张没想到的是,当他向客户催要欠款时,对方竟然拿着发票说,已经付完了,发票就是证据。对此,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付款与开发票之间是因果关系,客户的发票就是付款凭证
因老张与客户之间只有口头约定,老张要钱行为于法无据
老张和客户之间的纠纷属买卖合同纠纷
老张与客户之间的纠纷属一般借贷纠纷
_______是微信团队,_______是微信用户,对于微信公众号刷阅读量背后的猫腻,已然并不陌生。如今,微信公众号刷量工具被屏蔽,微信数据平台的崩溃,让某些微信“大号”的真容得以呈现。“你不刷别人也会刷”,如此的表述,_______了微信阅读量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而造假则成为最理想的“捷径”。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无论 或 证明
不管 还 佐证
不仅 而且 表明
或者 或者 证实
现在,工业化养殖的鸡鸭价格如白菜,而特定品种的“走地鸡”“放养鸭”,则可能贵几倍。同种禽畜的肉的价格差异首先来自于稀缺程度,其次是风味口感,跟营养价值没有什么关系。肉的“好吃”包括风味和口感。风味来源于风味物质的积累,跟动物的种类、饲养以及生长期密切相关。口感则源于肌肉纤维,尤其是其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量。不同的动物种类和品种,或者相同种类但不同的生长方式,可能导致风味和口感有很大的差别。风味口感是食物“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风味和口感而付出高价,那是“贵得其所”,无可厚非。
下列选项中,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是:
稀缺、好吃的鸡鸭肉的价高是有理有据的
同种类禽畜的肉,其价格差异不应与营养价值相关
“走地鸡”“放养鸭”风味口感更佳
工业化养殖鸡鸭成本低廉
文学作品的电子书会给作品带来很高的关注度,这种关注度能够拉动纸质书的销售。因此,所有想要提高纸质版文学作品销售量的出版社都会为文学作品发行电子书。
以下和该论证过程的逻辑最为类似的是:
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见识、性格、技能,从而确保孩子的天赋得到发展。所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是确保孩子天赋得到发展的充分条件
是否掌握作品命脉是作家是否拥有自己语言体系的判断标准。这是因为,一个作家拥有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就掌握了作品的命脉,就能成为优秀的作家
家风与民风交相辉映,民风与国风休戚相关。在现代社会,好的家风必然能影响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唯有良好的家风能孕育一个文明向上的社会
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就必须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因为一旦构建好这一体系,就可以系统性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一线城市,过去一派田园风光的郊区,如今也已高楼林立,无“农”可学正成为不少学校农学专业面临的窘境。再加上时间、场地和内容的限制,学农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学农的必要性也遭受质疑。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吸引学生学农迫在眉睫
农学专业面临双重困境
农学专业应适应城市化发展趋势
国家应为农学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定义:①送别诗:指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②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
③咏史诗: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
典型例证: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三》
(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
0个
1个
2个
3个
下图反映的是美国高中毕业生参加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习能力测验)和GPA(Grade-Point Average,平均绩点)模拟考试的分数,以及SAT、GPA成绩与这些学生最终升入大学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图中:%表示最终被大学录取的学生的百分比。
( )内表示每个分数段高中毕业生的总人数。
受试学生GPA的成绩大于2.0的共1959人。
受试学生中最终升入大学的共744人。
下列选项中,升入大学的学生最多的一组是:
3.0~3.4/700~999
2.0~2.4/700~999
3.5~4.0/400~699
2.5~2.9/700~999
下列现象与物理效应之间无法对应的一组是:
墙内开花墙外香-扩散现象
杯弓蛇影-折射现象
镜中花,水中月-平面镜成像
立竿见影-光沿直线传播现象
由于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文字著录,而非遗最重要的内容——记忆和技艺,都保存在传承人的身上,这就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传承中断,记忆和技艺就会立即丢失,这项非遗也就消失了。只有通过传承人的口述记录,将这些无形的记忆和技艺转化为文字,才能将其确凿地保存下来。故而本世纪以来,自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和非遗名录建立肇始,对传承人的口述调查便成了为非遗立档普遍采用的不可或缺的方式,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方式,也是最可靠的方法。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为非遗立档是亟待完成的非遗传承工作
口述调查是进行非遗研究最可靠的方法
对传承人口述调查于保存非遗作用很大
传承人是做好非遗抢救工作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