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现在很多人形成了一种习惯,要找什么问题、线索、资料,不假思索就去打开搜索引擎。可是网上的信息往往真假参半,怎么能不加考辨就当作研究的依据呢?再说,这种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行为,并不助于思考力的提升,反而可能形成“偷懒”的惯性。人们理解某种事物,往往需要逐步去了解和熟悉,这过程可能有许多感性的认知,是重要的积累。如果过多依赖网上的结论,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 碎片化思维不利于人们感性认知的形成
B . 人们应增强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辨识能力
C . 过于依赖互联网会阻碍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D .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和途径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①识题型:本题为中心理解题,方法为找到原文重点,并选一个最接近重点的
②找重点:
文段第一句说现在人的一种习惯——依赖网络搜索引擎。第二句通过“可是”与前文形成转折,强调这种习惯是错误的,并说明其危害,说明不应过度依赖网络。接着最后两句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过程来说明过多依赖网络不好,会导致碎片式、拼贴式思维,也就是说,过多依赖互联网会影响思想的深度。因而,文段重点在说:不要过度依赖互联网,它会阻碍人思想的深度,所以选择C。
③析选项:
A选项:文段重点在说不要过度依赖互联网,选项中无体现,所以A错。
B选项:文段强调的是不要过度依赖互联网,没有说增强辨识能力,所以B错。
D选项:没有提到不应过度依赖互联网,所以D错。
故本题选C。
【2019-四川下-032】
视频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