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题库 > 给这段文字加上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给这段文字加上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星光公考 | 2021-05-12 16:31:34

材料:

2003年8月,杰出舞蹈家杨丽萍在昆明推出了歌舞剧《云南映象》,《云南映象》提出了一个新词:原生态。2004年,文化部开始征用这个概念,制订和实施抢救性文化挖掘计划。2006年央视举办第12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增设原生态组比赛,而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更是高举“原生态民歌”的旗帜,成为媒体竞相追踪的焦点。经过三年的培育,“原生态”已成为最热烈的文化时尚。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原生态已变得如此稀缺珍贵,以致它成为21世纪人们主要致力开发的资源。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歌舞极易失传,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而这种挖掘还必须依赖市场和商业的支撑;但这种草根艺术一旦被票房控制,其质朴纯真的原生状态便会荡然无存。另一方面,维系原生态文化的前提,就是维持它赖以生长的民族(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空间,而这势必跟原住民走向现代化的生活渴望发生激烈冲突。

我把这种由正题推演出反题的逻辑命题,命名为“杨丽萍悖论”,它来自杨丽萍《云南映象》的启示。这个歌舞剧首次向我们展示了原生态文化的强大魅力,但它被开发出之后,必将失去原生活力,退化成僵死的橱窗标本。一个著名的前车之鉴,就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歌舞。它是80年代的原生态品种,但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已被市场之手打造得面目全非,沦为商业艳俗文化的反面样板。

“杨丽萍悖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至今未能解决各国在遗产申报中出现的悖论现象。在旅游局、文物局和环保部门之间,保护和开放的博弈经久不息,文官们的相互抱怨和指责,回荡在21世纪中国的文化开发现场。

与“杨丽萍悖论”相似的是“嬴政悖论”。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废除六国,建立“车同轨”和“书同文”的技术—文化体系,无疑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并为秦帝国三大战略工程——长城、阿房宫和墓室的建造提供了最广阔的资源,但它同时也是区域文明的严酷杀手。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强大发达的吴越文化、楚文化和蜀文化等,毫无例外地遭到了致命的摧毁。而区域文明的死亡,则反过来激发了地方贵族的反叛欲望,加剧了帝国的行政危机。

在走向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将继续面临各种文化悖论的困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建筑浪潮,令中国的大中城市迅速完成旧城的硬件改造,现代化的生活梦想,变得唾手可得,但它同时也摧毁了城市历史脉络,令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并瓦解了人与城市的内在和谐,造成了梦的永久性破裂。这种任何权力都无法解决的悖论,应当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来命名,因为正是这枚梦式“巨蛋”,充分表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困局。

[单选题]

给这段文字加上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杨丽萍悖论”与“嬴政悖论”
B . “原生态”为何成为最热烈的文化时尚
C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
D . “杨丽萍悖论”的文化困局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第一步:判断题型------本题为标题选择题,方法为在总结原文基础上找一个吸引人的选项。

第二步:寻找重点
文章首先通过《云南映象》引出“原生态”这一概念,并指出这一概念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接下来,文段又指出当“原生态”受到人们的青睐之后反而失去了它最初的样子。接着文段提出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杨丽萍悖论”,接下来对“杨丽萍悖论”展开解释说明。最后一句“这”指的是“杨丽萍悖论”,“这”后面为重点。文章的重点在于介绍“杨丽萍悖论”的文化困局。所以选择D选项。

第三步:分析选项
A选项:“嬴政悖论”是对“杨丽萍悖论”的解释,并不是文章的重点。所以A错。

B选项:“原生态”成为最热烈的文化时尚是文章开头部分的说明,在“这”前面非文章重点。所以B错。

C选项:文章只是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原生态歌舞举例来说明“杨丽萍悖论”的文化困局,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所以C错。

故本题选D。
【2014-河北省政法干警-016】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