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材料一: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从1982年到2018年,国务院机构一共集中进行过8次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就这8次改革而言,每一次都顺应了当时的需要,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1982年的改革,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1988年的改革,重点是围绕经济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淡化经济管理部门的微观管理职能;1993年的改革,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目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等等。每次改革的任务都不同,重点不一样,形式也有所差别,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适当调整。
但形势永远是在发展变化的,机构改革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分分合合,甚至个别“反复”,都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材料二:2018年3月1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方案对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其他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从减少8个正部级机构,到减少7个副部级机构,再到调整相关机构,国务院此次改革,涉及范围至广、调整范围至深,的确显现大手笔,释放出大魄力,让人耳目一新,被誉为“堪称改革开放40年来历次机构改革中最有远见和魄力的方案”,绝非虚夸之谈。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说到机构改革,不能不提为何要改——我们既关注怎么改,也须关注为什么改。关于改革的一大背景,十九届三中全会给出判断:当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单选题]
根据材料二,两个“不完全适应”的存在,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因素。这其中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
A .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B . 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C .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Ⅰ找考点:本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
Ⅱ析选项:
C选项: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材料中两个“不完全适应”的存在是指: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其中,“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是上层建筑,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要求不适应,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C项说法正确,所以选C。
Ⅲ拓展项:
A选项:统治阶级,是指在经济上、政治上占支配地位,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而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题干并未体现这一原理,所以A错。
B选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但题干并未体现这一原理,所以B错。
D选项: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体现在正确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但题干并未体现这一原理,所以D错。
故本题选C。
【2019-上海B-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