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赋予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的名字。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考古发掘的进步,丝绸之路的含义越来越广,范围也越来越大。的确,丝绸之路早在汉代以前就存在于中西之间,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与中亚、南亚的交往,还包括西亚、地中海地区以及海上丝路所连接的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贸易物品也不仅仅有丝绸,还有各种手工制品、植物、动物、美术品等。“丝绸之路”正如同延伸开来的丝绸一样,有的线路清晰,有的断断续续;有时又像一张广阔的大网,时时出现绚烂的织锦。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 .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
B . 考古新发现拓宽了“丝绸之路”的范围
C . “丝绸之路”密切了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
D . “丝绸之路”的含义和范围是不断变化的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①识题型:本题为中心理解题,方法为找到原文重点,并选一个最接近重点的
②找重点:
文段首先介绍了“丝绸之路”的为何这样命名,进行了简单的解释,接着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是”进行转折引出文段重点,即强调丝绸之路的含义越来越广,范围也越来越大。接下来的两句话对第二句话进行了具体论述解释,论述了丝绸之路的含义延伸到了西亚、地中海地区以及海上丝路所连接的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范围扩大到了各种手工制品、植物、动物、美术品等。最后指出“丝绸之路”如同不断延伸的丝绸一样,范围含义越来越广。故文段重点为转折后,即丝绸之路的含义越来越广,范围也越来越大,所以选择D。
③析选项:
A选项:“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无中生有,且文段重点讲的并不仅仅是丝绸之路的定义是什么,文段主要论述的是丝绸之路的含义和范围的变化,所以A错。
B选项:“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考古发掘的进步,丝绸之路的含义越来越广,范围也越来越大”,从此句可以看出“考古新发现”是背景而不是论述主体,B选项把考古新发现当成了论述主体,所以B错。
C选项:文段侧重强调“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含义越来越广,范围也越来越大,并非探讨“丝绸之路”的意义,而C选项的句子是在论述丝绸之路的意义,所以C错。
故本题选D。
【2019-黑龙江公检法-045/四川-033】
视频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