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题库 > 成语“刻舟求剑”源自《吕氏春秋》,古人使用这个成语时,更多想到的是时间轴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成语“刻舟求剑”源自《吕氏春秋》,古人使用这个成语时,更多想到的是时间轴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又提示了我们道理与知识是如何“分道扬镳”的。船在运动,河底静止,剑从船上掉落河中,是从运动状态进入静止状态,而船上客人与刻痕处于相对河底与剑而言的运动状态,刻痕如何保持得了与剑相对的位置?由是而知,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是“刻舟求剑”真正传递的“道理”。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星光公考 | 2024-01-15 14:11:16

[单选题]

成语“刻舟求剑”源自《吕氏春秋》,古人使用这个成语时,更多想到的是时间轴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又提示了我们道理与知识是如何“分道扬镳”的。船在运动,河底静止,剑从船上掉落河中,是从运动状态进入静止状态,而船上客人与刻痕处于相对河底与剑而言的运动状态,刻痕如何保持得了与剑相对的位置?由是而知,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是“刻舟求剑”真正传递的“道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意识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反映
B . 要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C . 知识道理在时空里是相对的
D . 运动和静止是可以相互转化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①识题型:本题为语句填空题

②析题干:

横线出现在文段末尾,且“由是而知”引导结论。第一句指出古人对于刻舟求剑的理解,第二句“但”之后转折,指出道理与知识是不同的。第三句以反问的形式指出船是运动的,剑掉入河中,即从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此时就要重新思考船和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事物的状态变化了,思考方式也要变化,B项和我们总结的内容最接近,当选。

析题干
A选项:“意识”为无中生有,所以A错。

C选项:“知识道理是相对的”为文段开篇古人的观点,无法揭示“刻舟求剑”的道理,所以C错。

D选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刻舟求剑”传达的“知识”,不是传达的道理。

故本题选B。
【2017-联考/湖南-045】

视频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