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人们一般认为,诚信与否是个人品德问题,与他人无关。但是个人品德却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它还会通过外部性产生社会效果——个人道德的亏欠,最终可能会“报应”到整个社会头上。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和治理机制应当能够抑制负外部性,否则经济秩序可能走向崩溃,要通过制度和机制使始作俑者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不是让他人或者整个市场为之埋单。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 . 个人品德缺失得由全社会埋单
B . 经济制度对经济秩序意义重大
C . 诚信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经济问题
D . 需用制度抑制不诚信的负外部性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①识题型:本题为中心理解题,方法为找到原文重点,并选一个最接近重点的
②找重点:
文段先说诚信问题会通过外部性产生社会效果,从而报应到整个社会。接下来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提出对策,强调好的经济制度和治理机制能抑制负外部性,要通过制度和机制来发挥作用。故对策为文段重点句,即:经济制度和治理机制要抑制诚信问题的负外部性。选项D是对此重点的同义转换,所以选D。
③析选项:
A选项:是文段第一句的论述,不是文段重点,所以A错。
B选项:文段的重点是经济制度对诚信的意义,不是对经济秩序,所以B错。
C选项:文段重点在如何治理诚信问题,不是在论述诚信是什么问题,所以C错。
故本题选D。
【2015-联考/黑龙江-037】
视频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