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1000道有关“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欧洲编剧作家 哥哥和妻子都是导演 根据短篇小说改编 两条叙事线的电影”的相关试题
1/1000
单选题

有一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在21世纪,恰好有一年,他年龄的平方数等于那一年的年份。这个人是哪年出生的?

A

1995

B

1990

C

1985

D

1980

正确答案:D
正确率:53.7%
易错项:C
知识点:年龄问题
来源 【2022-天津-009】 展开解析
2/1000
单选题

有一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如果他能活到80岁,那么有一年他的年龄的平方数正好等于那一年的年份。此人生于:

A

1985年

B

1984年

C

1983年

D

1980年

正确答案:D
正确率:50.0%
易错项:B
知识点:年龄问题
来源 【2017-江西-079】 展开解析
材料

照相术传入之初,被认为是“妖术”,能“摄取灵魂”。国人对于照相误解颇多,甚至引发了中西冲突。为此,有照相馆宣扬拍摄照片能摄去“衰运”,由此吸引了大批民众。当然,照相馆真正发展,还得依赖科技知识的传播和照相馆自身务实的探索。

中国在照相馆开办时大都强调“中西结合”。1891年,上海致直照相馆在《申报》上将自家特色“广而告之”,表示“巧设山石树林,曲栏园庭……仙客名媛、僧道剑侠,一应俱全”。照相馆拍照理念也被中国人引进,如1930年英国摄影学者古罗斯沙关于照相馆运营的论述,其中在如何抓拍顾客最自然的表情方面,他认为摄影师要“做一个深邃的观察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诚恳的态度”。

照相馆的名字最初多包含“昌”“泰”“福”等字,而且照相馆专注写实,主要拍摄肖像、个人与家庭留念照以及团体合影,因此“真”字也为商家青睐,成为晚清民国照相馆名字选用最多的汉字之一。追求馆名与中国传统意蕴的同进,这些照相馆开始追求画面的意境之美,在灯光运用、背景道具、人物姿态、表情抓拍等方面,摄影师在模仿西方摄影造型的同时,又把中国人所认同的庄重、内敛、隐逸等精神追求融入照片拍摄和制作中,从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照相馆审美范式。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照相从实用转向时尚,照相馆名也越来越有国际范儿,出现“派拉蒙”“维也纳”等馆名。社会名流尤其是明星如周璇、胡蝶等人的照片,成为都市风尚,普通百姓竞相效仿。照相馆印制大量明星、权贵肖像进行商业销售,并在大众出版物上刊登,在普及通讯摄影术的同时,其所代表的时尚品位和审美情调,也引领大众社会生活走向近现代化。

照相馆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理想肖像的期待从未停止,事实上,中国译介出版的第一部摄影专著《脱影奇观》的广告中,就明确表示照相术可以“再造容颜”。这首先要依靠化妆,接着是“整修”,有如今天的PS,在拍完照片进行冲印的过程中,美化照片。后来,这项业务蔚为壮观,通过“PS”改头换面以至于亲娘难认。有人讽刺曰:“你瞧,这是照‘像’呢,还是照‘不像’呢?”

此后,时代剧变,日军侵华及国内战争给中国照相馆业带来严重破坏,20世纪50年代末“公私合营”后,传统私营照相馆正式终结。改革开放后,乃至数码技术几乎一统天下的今天,照相馆仍然存在,但其精神内核已迥然不同。

3/1000
单选题

20世纪20年代的摄影讲求:

A

实用

B

写实

C

时尚

D

复古

正确答案:C
正确率:100.0%
易错项:统计中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17-北京-067】 展开解析
4/1000
单选题

某人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某年他发现从当年起连续10年自己的年龄均与当年年份数字之和相等(出生当年算0岁)。问他在以下哪一年时,年龄为9的整数倍:

A

2006年

B

2007年

C

2008年

D

2009年

正确答案:B
正确率:54.2%
易错项:C
知识点:整除思想,年龄问题
来源 【2017-国考副省-062/国考地市-062】 展开解析
5/1000
单选题

资料显示高跟鞋最初是由波斯人发明,16世纪,高跟鞋文化传入欧洲,成为当时的服装潮流,甚至连贵族也争相_______。到了大约17世纪30年代,欧洲女性开始穿高跟鞋,以带动潮流。17世纪70年代,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规定,只有他的宫廷人员才可穿高跟鞋。及至启蒙时代,当时的人_______,关注高跟鞋的实用性而非为潮流而穿。直到18世纪中叶,男士穿着高跟鞋被视为笨拙象征,所以不再穿着。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效仿        洗尽铅华

B

模仿        返璞归真

C

追捧        返璞归真

D

追逐        洗尽铅华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4.4%
易错项:A
知识点:解释关系,语义关系
来源 【2016-重庆下-036】 展开解析
6/1000
单选题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大电视台不可能播报以下哪条新闻?

A

两伊战争

B

海湾战争

C

东欧剧变

D

星球大战计划

正确答案:B
正确率:40.6%
易错项:D
知识点:世界历史
来源 【2015-黑龙江-015/黑龙江公检法-008】 展开解析
7/1000
单选题

海底矿产资源中最受关注的是海底石油。有人推测,37%的大陆架蕴藏着石油。海底石油储量约2500亿吨,相当于世界石油预估储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仅在大陆架的石油储量就有1400亿吨。第一口浅海油井出现在1891年,更多的勘探开发始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进入飞跃发展时期。现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在勘探海底石油,30多个国家已开采出这种“工业的血液”。20世纪50年代海底石油产量仅占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70年代增加到29%,80年代已达40%,21世纪初已远远超过50%。
以下概括不符合文意的是

A

近半个多世纪海底石油勘探开采发展极为迅速

B

大陆架的石油储量超过世界石油储量三分之一

C

现今使用的石油及制品多半来自海底油田

D

全世界约半数的国家进行了海底石油勘探

正确答案:B
正确率:69.9%
易错项:C
知识点:细节判断题
来源 【2020-江苏A-025/江苏B-024/江苏C-023】 展开解析
8/1000
单选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脑的问世让人类制造这样的机器“耳朵”成为可能。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开始在实验室里研究声控技术的核心——语言识别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微电脑的出现更是让声控技术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微电脑处理与存贮信息的神奇功能,以及它低廉的价格、小巧的体积,为声控技术走出实验室创造了必要条件,人们由此开启了实际应用声控技术的新时期。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

声控技术的发展

B

语言识别技术的诞生

C

应用声控技术时代的来临

D

作为声控技术基础的电脑技术的发展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1.7%
易错项:C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18-联考/海南-041】 展开解析
9/1000
单选题

19世纪60年代,某运河通航。当时,某作家赞叹其“是在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的国家开通的,东方伟大之航道”。据此可知,其描述的是:

A

伊利运河

B

巴拿马运河

C

苏伊士运河

D

曼彻斯特运河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3.3%
易错项:B
知识点:世界历史
来源 【2019-联考/福建-017】 展开解析
10/1000
单选题

从1901年到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完全为欧美白人垄断;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非、拉美作家居多数;90年代则没有欧美白人作家获奖。而60年代以后正是欧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是否意味着技术突起、科学猛进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
上面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

科技高度发展可能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浅薄

B

不排除技术和科学的干扰,就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C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只能产生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D

科技发展是以文学作品丧失人文魅力为代价的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9.6%
易错项:D
知识点:中心理解题
来源 【2008-甘肃-010】 展开解析
会员充值
下载APP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15686428673

返回顶部